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明确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控药减害增收"的目标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5—2015年数据利用脱钩理论和对数平均分解指数法分解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伴生大量农药施用,仅少数省域表现出农药施用和农业经济增长扩张绝对脱钩的理想状态,东北西北部分省域农业经济增长则以更大幅度的农药投入增长为代价。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的因素;东部地区种植规模变化、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因素均是推动农药施用和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的因素;东北地区仅劳动力规模效应成为推动脱钩的力量。[结论]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需要强化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普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低污染农药和肥料的推广度;构建农户施药的多重约束机制,完善农业病虫灾害保险减少农户对生产过程的风险感知,发挥农业合作社对农户施药行为的规制作用,完善产品分级认证和安全准入制度;通过农地合理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等方式集约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PCC碳排系数法,TAPIO脱钩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趋于下降并于2016年开始转入负增长,省际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区域间差异趋于缩小;(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省际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及增速呈现不同的时序波动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化肥是最主要碳排放源;(4)中国2000—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以"弱脱钩"为主,但2013—2017年不同省域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趋于差异化。研究结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性显著,且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同阶段和不同省域呈现不同脱钩类型,需突出减排重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及注重绿色发展等多途径推进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全国不同区域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期望为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借助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依据灰水足迹理论计算出农业灰水足迹,应用脱钩理论及其脱钩程度判定标准,测算中国31个省域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结果](1)我国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西部最低;(2)我国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呈现阶段性并存在区域差异。2008—2015年四大区域普遍处于弱脱钩状态,但2016年之后,各个区域的二者脱钩状态开始呈现扩张性负脱钩,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趋于缓和。[结论]应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应对区域水资源绿色利用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6.
7.
基于SBM模型与ML指数,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分析绿色水资源效率值静态与动态变化,且利用泰尔指数分析省际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省际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区域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的格局;技术进步指数是影响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地区间差异远高于地区内部差异,且东部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科学识别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指向性机理,丰富水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上,水资源绿色效率在东中西三大区差异显著,呈现出高低高的U型格局;(2)个体上,水资源绿色效率在三大区内部存在不同分异特征,西部分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3)探测因子影响力显示,主导东中西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核心因子不同,就选出的"四化"因子中,呈现出省内因子主导向省外因子主导的转变趋势。这些发现可以为水资源绿色效率预测提供更好的指示空间。  相似文献   

9.
10.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层面分析淮河流域40个城市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基于变异系数分析空间演化特征,结合面板固定效应Tobit模型检验影响机制,分析淮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测度。结果显示:剔除干扰项的淮河流域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被明显高估,按不同划分方式的各区域效率均值差异显著;流域整体效率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用水效率较低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效率均值始终较高,东部地区效率均值提升幅度最大;驱动因素对地区效率影响各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建立水利绿色发展二维关联评价指标矩阵,从社会—经济—生态和输入—响应—输出两维度测算我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并分别从准则层、指标层确定其主控因子。[方法]文章运用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模型,选取2008—2017年17个指标分析我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的时间演进;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其主控因子。[结果]我国水利发展已从非绿色发展期(2008年及以前)、较差绿色发展期(2009—2014年)进入基本绿色发展期(2015—2017年),水利绿色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0.11上升至2017年的0.54,社会—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8上升至2017年的0.54,输入—响应—输出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04上升至2017年的0.5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主要控制因子整体表现为社会因子经济因子生态因子,输入因子响应因子输出因子;指标层主控因子中生态用水比例系数、水利信息化水平、工业用水重复率、农业用水比例系数、水土流失治理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排名前五位因子出现频率最高。[结论]水资源开发利用环节的绿色高效、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及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在我国水利绿色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疆畜牧养殖经济效益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新疆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研究畜牧养殖业发展质量效益,对第一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畜牧养殖经济效益与碳排放动态关系的研究作为检验畜牧养殖业发展质量效益的前提和重点。因此,笔者根据1997年以来新疆畜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经济效益指标,根据9类反刍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作为衡量碳排放指标,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讨新疆畜牧养殖经济效益与碳排放的脱钩情况,并对其脱钩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畜牧养殖碳排放量由1997年的649.71万t增加到2014年的747.33万t,增幅15.03%,年均增长0.83%,呈现"持续上升-快速下降-缓慢上升"3阶段特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结构空间差异明显;(2)新疆畜牧养殖经济效益与碳排放呈现"弱脱钩平稳-扩张负脱钩与强负脱钩交替-强脱钩转型"的演进关系,以弱脱钩、强脱钩为主。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和产业地理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分析湖北省宜养水体资源禀赋、探究水产养殖业地理分布格局,旨在为该省水产养殖产业区划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新遥感技术准确解读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分布状况;基于水产统计年鉴数据,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湖北水产养殖特征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结果](1)湖北具水产养殖功能的水体资源面积合计81.4万hm~2,其中大水面和养殖池塘为主要养殖水体类型,两者所占养殖水体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1.5%和41.9%;(2)湖北水产养殖业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非随机的地理集聚格局,武汉、仙桃和鄂州等市所辖的长江沿岸县域单元是该省水产养殖业的集聚区;(3)湖北水产养殖类型存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襄阳、十堰、恩施、随州等西部地市以水库和精养池养殖为主,其余地市则以精养池养殖占据主导地位。[结论]在"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政策背景下,湖北省水产养殖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优化产业布局、探寻集约化发展模式是实现该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循之路。  相似文献   

15.
水足迹视角下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水土资源相对丰富但水土资源配置效率不佳,亟待改善。[方法]运用投入导向型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水足迹视角下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结果]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综合有效的地区仅占5%,总体来看,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略好于规模效率;水土资源投入冗余状况分析表明,友谊县、虎林市、宝清县、汤原县、富锦市、同江市等8个县、市辖区的农业水土资源投入合理,其他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现象;分作物来看,水稻生产的水土资源配置技术效率高于其他三大旱作。[结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提高水土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是提高其规模效率,进而实现综合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渔业经济效率评价有助于揭示区域渔业资源转换利用效率,服务于渔业经济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2006—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淡水养殖渔业经济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区域渔业经济效率,以TOPSIS模型分析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率的叠加特征,结合标准差椭圆、灰色动态模型GM (1, 1)对我国渔业经济效率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与预测。[结果](1)渔业经济效率均达到效率前沿面的80%以上,且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渔业经济效率远大于西部地区。(2)渔业经济效率与投入产出关系复杂,以“高—高—高—高”“中—中—中—高”“中—中—中—中”类型为主。渔业经济效率空间集聚性增强,空间上呈现4个核密度高值区,高值区范围趋于扩张。(3)渔业经济效率的重心前移路径表现为由东向西,且重心移动速率不断加快,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未来渔业经济效率重心总体上向西南移动,保持东北—西南倾向。[结论]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渔业养殖经济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能够为各地渔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影响着水环境,但具体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着水环境,却很难精确地量化,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合适的分析工具。STIRPAT随机模型可用于分解人口、富裕度、技术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各影响因素间难免存在多重共线性,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估计参数可解决STIRPAT模型中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环境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人口和产业结构方面。人口增长、非服务业产值比重增加是带来废污水排放更大程度增长的主要因素,使得水资源环境遭受巨大压力。减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能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污染压力,借助OECD脱钩指数分析江苏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耗费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单位产出水资源耗费逐年下降,经济发展与用水量之间"相对脱钩"关系占大多数,"绝对脱钩"关系次之,其他类型关系很少,且趋向"脱钩",但并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污染之间并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水资源短缺压力依然存在,应从生活污水处理、节约用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角度去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阐释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生产率增长来源,以期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利用MinDS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纯技术变化(PTC)、规模效率变化(SEEC)和规模技术变化(SETC)4个部分。[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高于中、上游,且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以3年为1个周期,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 (3)长江经济带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中游是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则源于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高。[结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调整农业增长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为促进边境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及Tobit模型从动静两方面研究了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分区域影响因素。[结果](1) 2008—2018年中国陆地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经历“小幅下降—快速上升—稳步上升”3个阶段,耕地利用综合效率高值区总体上呈“多点式”向“带片状”转变的态势,连片集聚度不断上升。(2)边境地区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波动幅度较大,由2008—2014年的“倒V”型反转向2014—2018年的“V”型增长过渡。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果来看,西南边境地区>西北边境地区>东北边境地区,这与各片区发展的资源禀赋、区域定位等差异有关。(3)东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劳动力,西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有化肥施用量、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机械总动力,西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影响因素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