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新兴职业的产生、现代农民市民化的要求都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向是:明确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定位,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把握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导向,调整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理解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培养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但由于支撑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是工业化,因此城镇化失序与失衡形成了"新二元化"问题,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民族地区的传统城镇化困境反映得更为突出。要想破解城镇化的深层矛盾,不仅需要破解"人口的城镇化",更应破解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四位一体的城镇化。本文通过SWOT模型对民族地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在全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阐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宜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商》2015,(18)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结合我国现实发展的状况进行有效的解决。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问题就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重要研究内容,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缩小我国贫富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探索。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出发,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机遇进行解读,并且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发展建议,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水平,推动我国整体发展实力,实现民族的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4.
<正>城镇化是促进民族地区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粗放扩张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加快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城镇化模式,必须协同推进"四化联动",必须努力争取使得到2020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一带一路”和“新型城镇化”两个战略入手,分析二者内涵、发展背景和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以及其作为民族地区选择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一面和存在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杰 《中国物价》2022,(8):32-35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共通的理念,因此,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本文基于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确实存在正向影响,并且从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的重要保障,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倡议,可对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模式优化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促进民族地区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粗放扩张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由于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发育程度低、基米面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城镇化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应从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建立岭南-北部湾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测度岭南-北部湾地区内粤桂琼三省区新型城镇化的多项指标,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岭南-北部湾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总体增长的同时,地区差异在进一步加大,其中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分化尤其明显。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实行岭南-北部湾一体化战略,提高区域新型城镇化整体水平;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集聚规模和空间效率的步伐;发挥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岭南-北部湾新兴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作用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抓住机遇,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现状、特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了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商》2016,(9)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群体性事件频发。因此,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演变规律和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解决该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群体性事件,避免不必要的人员、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实现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新型城镇化政策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其了解程度和"进城"意愿的情况。基于广西、云南、贵州3省区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尽管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但由于现实认知途径受限,导致对相关政策的实际了解程度很低;从"进城"意愿来看,愿意"进城"的比例只是略高于不愿意"进城"的比例,"进城"意愿还受到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和政策认知程度的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大新型城镇化政策宣传力度、加快促进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公共服务和改进提升城市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力。四川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面临的特殊约束条件及其由此带来城镇化绩效的差异性,客观上阻碍了四川城镇化进程的整体推进。建立健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构建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0个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和分类。从评价得分情况看,各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差异巨大;从聚类情况看,可以分为四类:强城镇化水平;较强城镇化水平;较弱城镇化水平;弱城镇化水平。最后,分析提出各民族自治州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引导人口城镇化及产业城镇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投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机遇但也存在相应风险。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引导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金融需求支撑,同时也要加强风险管控、完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8.
胡春晓  翁贞林 《商业研究》2006,(20):111-114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走一条工农关系互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此,在分析制约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因素基础上,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因地制宜,科学规化,走协调发展的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商》2015,(12)
本文对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评,构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搜集西部12个地区、24项变量指标的原始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得出西部各地区综合质量得分,给出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水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普惠金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出发,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对居民收入、居民储蓄、GDP水平的分析,阐述了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水平,为建立适合我国民族地区普惠金融体系下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