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伸手之间     
我喜欢乘坐他开的那趟公交车,随他穿越18个站牌,去公司上班。18次停靠,18次起动,一批批乘客上车,又一批批乘客下车,他的一个重复性动作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车子停靠在一个站台旁,一个银发老人随拥挤的人流上车。他急忙离开座位,向门口跨了一步,把手伸向老人。扶着他的手,老人上车的脚步不再吃力,脸上溢满感激的微笑。他们之间的那分默契就像一对母子,或者一对熟识的忘年交。车子继续前行,在下一个站台,他又把手伸向一个抱孩子的女人……后来我在公司附近买了房子,不再乘坐公交车了,可他和老人的“牵手”让我难以忘怀。很怀念乘坐他的车的…  相似文献   

2.
冬日午后,阳光暖暖地照着富巷地浦湾,101岁的朱守成老人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老人的三儿媳金爱琴一眼就认出了,来人是前几天特意上门为公公义务拍照的吴大庆。"朱大爷,我给您送照片来了!"一进屋,吴大庆就把一幅18英寸的加框相片,送到老人手里。捧着相框,看着自己的彩照,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相似文献   

3.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词“公交车座位”就会发现如下消息:老汉乘公交要求女子让座遭拒坐其大腿上:老太把座给了17岁的孙子,却要别人给自己让座;公交司机提醒年轻女乘客给老人让座遭投诉;两男子因抢座大打出手,伤人者以故意伤害罪获刑三年;母女抢座,女儿被猛男一脚踢下2米多高的公交车造成重伤……9月10日,《郑州晚报》更爆惊人消息:一老者让年轻人让座未果怒掮其耳光,  相似文献   

4.
中国呼唤“银色拐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念,把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一个人到了老年,如果子孙都在身边,每逢佳节,子子孙孙们把老人众星拱月般地供奉着,哪怕是喝汤,喝稀饭,他们的内心也无比甜蜜。然而这种景观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一曲唱红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既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更唱出了独居老人晚年生活的辛酸。  相似文献   

5.
想起母亲     
导读:在公交车上,在人行横道上,在路边的小摊旁,我们随处可见一个个佝偻着身躯的老婆婆,时光把她们的头发染成花白,岁月在她们脸上凿出皱纹,与那双混浊的眼相遇时,请善待她们。因为,她们,会让你想起自己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今天参加为吴承明、汪敬虞两位先生九十华诞举行的学术研讨会,看到二老身体还是那么健康,精神还是那么清爽,十分高兴。首先祝二老健康长寿,为中国社会科学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下面讲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所和历史所共同举办“中国经济史论坛”,每年都开几次学术研讨会,吴老是每次必参加的,所以我们接触比较多。吴老每次参加讨论都会发言,对大家帮助很大,我自己所受教益尤多。吴老待人不管你是年长还是年轻,不管你是业余研究的或者是专业研究的,他都热情相待,循循善诱。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老师。我们也可以说是忘年交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在海南省澄迈县,熟悉李学强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有两支笔。一支是蘸着浓墨的文学妙笔,他用这支笔抒写出沁人心脾的美丽华章;另一支笔是那把铿锵有力的刻刀,和着心的旋律,他用这支“硬笔”雕刻出一个个人生梦境。  相似文献   

8.
<正>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说出来大家肯定不相信,我的学历是小学五年级,而辍学的原因是家里没钱供我上学了。其实,那时的爷爷已经是宁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了。对于自己人生中的这一段遭遇,我没有怪罪过爷爷。因为我知道,他真的很忙,顾不上回一趟远在农村的这个家,顾不上去参加我父亲和叔叔的婚礼,当然也顾不上我这个  相似文献   

9.
刘清滢 《中国报道》2011,(1):108-108
刚来新加坡时,在地铁里,一位白发老者随人群挤上来,按照在北京的习惯,我赶紧起身让座,没想到他连连摆手,我几番推让,他终究不肯坐。于是我只好忐忑地坐下,再看周围,尽是一些年轻人心安理得地坐着。而眼前这位老人虽不算老态龙钟,也明显上了年纪,但显然,他没把自个儿当“老人”。  相似文献   

10.
常回家看看     
有首歌很流行,叫“常回家看看”。对于常回家这件事,我想也许只是针对个别的时代吧。回家是件美妙的事,但是有时,只是有时,你不得不考虑一下花很大的精力回家是否值得。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学生,每年回家三次,每次回家都要坐25到26小时的火车,其中要倒三次车,或者坐12个小时的通宵巴士外加第二天一整天的火车。就这样还不算完,还得搭个便车把剩下的5英里走完才能真正进到村子里回到家。因此过去我常常认为回家是一件不那么令人开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把简单的刻刀,顽石有了艺术生命。他是一位文雅和蔼的老人,同时也是海派石雕的创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用一把简单的刻刀,为顽石雕出新的生命。他,书院镇新北村一位普通的农民,是如何成为世界级的民间艺术大师呢?且听石刻老人王金根讲述自己的故事。几经周折结缘木雕其实,我是上过学的。在14岁那年我考上了江东中学(现北蔡  相似文献   

12.
家住上海浦东上南地区的工老伯每次出门都要坐787路公交车。1月11日,浦东公交30辆新能源车开始在787路、785路两条线路上运营,787路也成为上海首条“双电”公交车线路。  相似文献   

13.
吊狗岭     
这天午后,靠山村里突然来了一辆皇冠车,左弯右拐地一直开到了庄守义老人的屋前。车门开处,下来位挺着个大肚子的中年男子。他说他是庄家富局长的部下,庄局长因忙走不开,他特代庄局长接老人去县医院为老人镶牙。庄守义犟着不肯去,胖子却不由老人说话,与驾驶员架起老人就往车里塞。  相似文献   

14.
走“西口”     
阿信 《走向世界》2013,(9X):74-75
<正>别误会,这西口不是那"西口",是相对于烟台市区来说有点偏僻的芝罘岛上那个有点偏僻的西口村。如果它不是49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如果49路车不是正好经过我家门口,如果不是正好有个酷爱坐公交车的6岁儿子的话,也许我压根不会来这里。这里虽然地处海滨,原始的风景比起东部海滨还是很显单调,芝罘岛上的几个有传说有故事的景点也不在这儿,甚至也没有野渡无人的那些适合垂钓的礁石。除了一个小码头,几条没有什么渔获的小船,这里似乎没什么好玩的。带着儿子乘  相似文献   

15.
补贴力度大,充电仍堪忧家住上海浦东上南地区的王老每次出门都要坐787路公交车。111日,浦东公交30辆新能源车开始787路、785路两条线路上运营,7路也成为上海首条"双电"公交车线路"和普通公交相比,噪音小了,然还有声音,但比较轻,也比较稳定这是王老伯乘坐新能源车的体会。上海公交车"绿色化"已迈出质性步伐。包括浦东已在运营的30在内,200辆低噪声、零排放的"双电  相似文献   

16.
汪敬虞先生、吴承明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今天我们相聚在此,为二老庆祝九十华诞,我衷心的祝愿二老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两位先生都是著名学者,享誉国内外。我自1982年进入社科院经济所,就非常荣幸的与二位先生同在经济史研究室工作。其间深刻地感受到两位先生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以及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跟随先生20多年,受益良多,愿借今日机会,衷心的向二位老师说一声———谢谢了!20多年的时间,难以忘怀与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限于时间,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小小的片段,这些片段虽然很小,对我的影响却很大。首先是学术方面,在这方面,应该说…  相似文献   

17.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  相似文献   

18.
盐池老人     
当我站在长城上遥望天边的时候,发现在远处的沙漠中有一片水域,白亮亮的,上面散落着正在汲水的白羊,乍一看,又像是一片落入沙漠中的天空,朵朵白云静斓如梦,一位老人拄着棍子,仁立其中,在大漠六月畅朗的阳光下,昂首遥望天边。 那是一片堆满盐巴的盐田。老人拄着的不是棍子而是盐耙子,我们走过去的时候,老人仍然昂首仁立,褐色的脸上深刻着沟沟坎坎,真像这高原上千沟万壑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东北之窗》2012,(14):8-8
@哼哼小譞人生就像坐大连23路公交车:起于理工大学、大外,羡慕学历;经过市政府,羡慕权力;路过青泥洼桥,幻想繁华;经过中山广场金融中心,幻想发财;经过原体育场,依然雄心勃勃。这时,有个声音飘然入耳,前方到站,医大二院,顿时醒悟人生苦短,何不淡然?  相似文献   

20.
最难的学问     
一位年轻人兴冲冲地向他的老师讲述自己的出游经历:“最近,我在喜马拉雅山遇见一位睿智的老人,他能看到不可预测的未来,还把自己的这套绝学传授给了弟子。先生,您也懂这个吗?我真想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