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建立中国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根本在于提高种粮农民收益。粮农增收是保护耕地和集约用地的重要条件,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粮食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率的核心。提高粮农收益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稳定增长的制度,改善宏观调控的方式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2.
粮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我省是个缺粮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影响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要正确处理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的关系,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不得随意把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900万吨以上,这是我省粮食安全的预警线,调整种植业结构不能超越这条安全预警线。加快优质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繁育,加大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及其配套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粮食的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闫梅  黄金川  彭实铖 《经济地理》2011,(7):1157-1164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部地区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矛盾日益严峻的挑战。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变化以及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需求旺盛、已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速周期与粮食产量变化周期的基本吻合,预示了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减产的导向作用。文章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系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数量贡献。  相似文献   

4.
该文论述了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要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根据对今后较长时期江苏粮食生产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所作的分析,从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角度,探索实现全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新思路,以及所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婧  李诚固 《经济地理》2012,32(12):122-126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存在的"产粮大省、经济穷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受地方利益驱使的招商引资与城镇建设大量蚕食耕地的状况日益突出。以城乡用地空间统筹为视角,以吉林省为例,分析粮食生产地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基于耕地保护、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与粮食主产区经济增长能力增强等目标的实现,系统分析粮食生产地域城乡空间统筹的实施路径。最后,提出我国北方经济落后的粮食主产区城乡空间统筹的地区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导功能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驱动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多视角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以江苏省1985、1995、2005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定量研究了江苏省24年来区域用地转型规律与驱动力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08年间,即前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中后期,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整体经历了"缓慢变化—剧烈变化—缓慢变化"的倒U型转型规律。2农业生产用地和绿色生态用地呈逐步减少趋势,区域用地的粮食生产功能与绿库功能相对重要性降低,而其他主导功能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系统历经了生产、生态与生活用地之间的耦合转型。3转出和转入双重视角下,农业生产用地在三个时期均成为其他用地最主要的来源,而生活用地成为最主要的接受者;绿色生态用地成为其他用地类型的次主要来源,但其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调整使得生态用地总量保持稳定。4通过对多种潜在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因子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GDP、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对江苏省用地转型贡献作用最大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要素的聚集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大城市郊区土地向城镇聚集,主要表现为农地特别是耕地的农转非。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是以农地和耕地的征用为代价的。随着中心城区土地资源供给的逐渐枯竭,未来的城镇化用地将主要来源于郊区耕地。随着耕地的日益减少,将出现失地农民就业难及社会保障滞后、粮食生产面积减少、新城镇社区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为城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一吉林省是全国重点产粮区之一。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生产和经营方面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出的财政乃至地方经济问题,愈来愈尖锐地显露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增产与财政负担加重之间的矛盾,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粮食生产资金需求与产粮区财力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一)粮食产量增长与财政负担加重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榆树市粮食生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榆树市在粮食生产上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粮食产量高、机械化水平高。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榆树市在粮食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保护好耕地;科学施用化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抗旱、排涝能力是解决榆树市粮食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镇化对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量耕地资源被城市建设占用,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水资源紧张态势日趋严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这些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协调好城镇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合理规划城镇用地,以保障粮食生产及安全。  相似文献   

11.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粮食生产的状况如何?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等等,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粮食收购价格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购收价格远低于市价;第二,种粮比较收益过低;第三,种粮成本难以补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种粮和卖粮的积极性,制约着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提高粮价问题是增加粮食生产无法回避的选择:1、增加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离不开价格因素的制约。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增加粮食生产不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中国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简况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并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二是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拉大,实现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长期增进粮食安全的潜力,提出中国实现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五大挑战,即: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的问题迅速凸显;粮食增产很容易面临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不足的困扰;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每年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纵观世界粮食看广东粮食问题。一、粮食生产的宏观大环境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国计民生最广泛最重要的问题。粮食生产普遍存在: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国家指标要求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相似文献   

15.
每年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纵观世界粮食看广东粮食问题。一、粮食生产的宏观大环境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国计民生最广泛最重要的问题。粮食生产普遍存在,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国家指标要求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低;生产成本高、收购价格低,这“三高三低”特点决定了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和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古人云:"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安谷则昌,绝谷则危"。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要做好生产和流通两方面的文章,而流通主要是粮食企业的收购、储存和运销。 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WTO,粮食企业正在经历新旧体制的转变。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关键是要认清新形势,清楚现状,进行改革,开拓创新,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勇于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7.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加工储运等多个领域,其内涵和外延也更加丰富。在众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中,粮食供给因素、粮食生产的结构性因素、粮食流通因素及粮食的需求因素是主要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我们在制定粮食安全战略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并促进粮食生产,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把握了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中国的粮食生产。通过建立C—D生产函数,利用中国1990-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可以根据估计结果定量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解释地区间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粮食生产价格的决定因素:市场粮价还是种粮成本利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焱  李雪 《当代经济科学》2013,35(4):112-123,128
建立合理有效的粮食生产价格形成机制,是确保工农城乡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对中国粮食生产价格形成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RSVAR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粮食生产价格与市场粮价、种粮成本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978-2011年间,种粮成本利润对粮食生产价格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该作用主要表现为长期因果关系,但不具有短期因果关系;新世纪以来的粮食生产价格形成机制中,市场粮价已经成为主导因素,种粮成本的影响则十分微弱;粮食生产价格对市场粮价、种粮成本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粮食收购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不通畅,价格形成侧重流通领域、而偏离生产领域等问题,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明显上升,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降;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北移;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本文认为,水土资源的矛盾分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重心的区域矛盾以及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进一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改善平衡区生产条件和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