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春艳  杨超 《物流技术》2006,(1):48-50,57
在给定一个单源单汇物流运输网络中,网络中的每条弧都有一个容量和运输时间的限制,研究了当网络的容量提高到指定水平,同时限制从网络中源点到汇点运输时间,应该如何对网络进行适当的扩张,减少网络的运输时间,同时使网络效益与预期效益尽可能的接近。  相似文献   

2.
张彧 《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15(4):65-66,68
物流网络涉及到供应点、网络节点和最终客户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节点的区域位置也会直接影响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水平,对供应商、生产商、运输等成本有着根本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钱钰 《物流时代》2013,(10):30-30
未来的运输平台=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S)+承运网络+用户自助采购和管理+数据整合支持商务决策+运输指数与同行企业运输效率对标功能。基于纯信息系统的运输管理前途不大,未来的模式一定要有内置配套的、互联各个主体的承运网络。  相似文献   

4.
陈琛  许弢 《价值工程》2021,40(25):63-66
中欧班列是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的重要组成,中欧班列从2011年运行以来几乎都是采用的点对点直发模式,这种运输模式在初期从影响力和发展形式上有助于班列网络快速发展,随着运价补贴的退出,中转集货网络运输模式能提升班列网络效率,有助于班列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直开和中转兼顾的混合运输网络将是今后更适合班列网络的布局形式.文章以中欧班列网络现有的货源地作为枢纽节点备选基础,在允许枢纽节点直开或中转的条件下,构建中欧班列混合运输模式网络枢纽布局优化模型,通过对班列欧洲部分目的地运输网络,国内枢纽节点布局进行实例分析,构建了包含直发和中转集货模式的混合运输网络.实例说明货源充足地区可以开行直达线路,而货源不足地区中转集货模式效率更高.郑州、西安、济南、乌鲁木齐等在班列网络中处于关键地理位置的城市是网络的重要枢纽节点.所构建的双运输模式网络优化模型既考虑了班列网络的现有运行条件,也兼顾了班列的未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中欧班列的网络布局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孙悦  郭醒 《物流技术》2014,(21):336-337,396
从物流快递企业品牌效应、速度、价格、安全性、服务和辐射范围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消费者网络购物中物流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借助DEMATEL方法定量揭示了各因素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中物流服务选择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快递运输速度、快递服务价格和产品运输可靠性等因素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中物流服务选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物流快递企业品牌效应、速度、价格、安全性、服务和辐射范围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消费者网络购物中物流服务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借助DEMATEL方法定量揭示了各因素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中物流服务选择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快递运输速度、快递服务价格和产品运输可靠性等因素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中物流服务选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按照服务小区将物流设施分层划分,在传统物流网络的基础上设计了分层网络.以建设费用最小、运输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模型分解为选址问题和运输问题,并采用邻域搜索算法计算选址问题、免疫克隆算法求解运输问题,设计了求解模型的启发式算法.算例说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在给定不同建设、运输费用权重参数的条件下对零售商的建设数鼍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6,(36):67-70
本文应用航空网络和公路网络以及铁路网络三网结合的新型运输网络对安徽省的快递网络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网络枢纽运力调配模型确定了合肥和阜阳为一级枢纽点。然后以一级枢纽点阜阳为例,应用多枢纽轮辐式运输网络模型得出一级枢纽点到二级枢纽点采用火车运输日支出成本比采用汽车运输时的日支出成本更加节省。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快递网络的构成要素、结构形态和层次划分情况与基本特点,认为实际快递网络是依附于交通网络上的一种特殊的网络.快递网络中的点包括取送点和各级中点,边是无形的运输路线.在结构上整体呈混合轴辐式形态,在功能上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物流发展领域对物流运输监控的要求,综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与GPRS通信的物流运输车的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适用性较高,在对物流运输车及货物的信息进行实时地采集和信息传送方面达到设计的要求,实现远程监控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