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相继爆出了会计造假和舞弊丑闻,使得人们对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独立性产生了疑虑,企业的会计舞弊及针对舞弊行为的舞弊审计也就成为社会公众和会计审计界关注的热点。从财务舞弊的内容及方式出发,指出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等是防范财务舞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谴责”能否促进财务舞弊的公司改善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99-2004年间因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陈述而被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谴责的64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舞弊被公告的前1年到被公告后的第3年为研究区间,首先重点从董事会角度考察舞弊公司是否采取行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接着从股权结构角度探讨舞弊事件的公告是否会产生经济后果,然后从审计意见类型和可操控性应计数角度检验舞弊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最后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探究舞弊公司可操控性应计数的变化是否与董事会特征的变化相关,是否通过审计意见类型反映出来.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谴责"有助于促进财务舞弊公司完善董事会制度;"谴责"使财务舞弊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呈现降低趋势;"谴责"有助于财务舞弊公司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2—2013年度沪深两市A股舞弊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出发,研究舞弊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五要素中均存在可能导致舞弊的重大缺陷,其中控制活动是最易存在重大缺陷的内控环节。进一步研究表明,舞弊公司在股权制衡度、高管人员稳定性、风险提示和对策、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财务预警、重大重组、制度完整度、业务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审计委员会会议召开次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方面与配对公司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持续曝光出有舞弊行为的公司,改善公司治理问题日渐被人们关注,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31家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和31家对应的非舞弊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是否发生财务舞弊为被解释变量,对两类公司进行均值检验,并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年龄、独立董事年薪、独立董事中注册会计师的比例度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财务舞弊行为产生影响.最后,针对这些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如何加强公司独立董事对预防财务舞弊行为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频繁出现已成为阻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如何避免财务造假、保护相关者利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主要从收入舞弊、资产舞弊、负债舞弊三个方面进行财务造假。对于财务报告舞弊情况,应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财会人员道德修养、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免疫系统",在财务舞弊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在分析内部审计在财务舞弊控制方面的作用基础上,先是找出了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实施后,内部审计在财务舞弊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随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研究是围绕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博弈理论框架下的审计收费的实证检验而展开的。笔者从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入手,并进行纳什均衡的求解,进而奠定了研究舞弊公司审计收费的理论基础;紧接着以财务舞弊公司为研究载体,设计了一个比较精确的认定串通舞弊的标准,利用修正的Simunic的审计收费模型实证检验了"串通舞弊"因素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其他财务舞弊公司相比,串通舞弊公司并没有向注册会计师支付更高的审计收费。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财务舞弊行为的产生有诸多原因,内部动因和外部诱因都有可能产生财务舞弊,就内部动因来说公司的治理结构显然起到了不容小觑的驱动作用,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影响财务舞弊行为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选取2009—2010年因财务舞弊而受到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行政处罚、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公司治理指标对财务舞弊的影响。分析结论是: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监管和治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股权机构的合理化和提高董事会、监事会监督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周萍 《大陆桥视野》2016,(20):60-61
截至2015年12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累计已达2827家,期末股票总市值高达531304.20亿元.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却频繁发生,其中尤以收入舞弊情况最为严重.基于此,上市公司收入舞弊情况的分析及其审计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现象追根溯源,针对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的背后原因,多角度考虑如何有效识别防范审计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现象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2002—2009年度因财务舞弊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在第一大股东不同持股比例下,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在控制了审计意见的相关影响因素后发现:在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呈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一个企业要有一个有效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即自我约束机制,才能保证财务预算的合理执行、组织运营效率与效果的提高,从而有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风险的防范和企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A股公司2005~2008年期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有关数据,探讨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如何影响审计延迟。研究发现,如果公司披露了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CPA的审计效率就更高,审计延迟就更短,也即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有回报的。但首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不会使审计延迟比前一年度更长,可能的原因是,首次实施内部控制审计需要更多的审计工作,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本身可能就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我们的经验证据能够直接帮助管制者评估内部控制审计的利弊,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设计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文艳 《现代财经》2008,28(6):50-53
审计舞弊的发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依据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审计过程的博弈分析,可以观察到影响审计舞弊的主要因素:审计舞弊收益、审计舞弊成本、审计舞弊查处的概率.如何杜绝审计舞弊现象,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已成为社会公众以及理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财务舞弊成因之综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公共商品属性、利益驱动、公司治理失效等是滋生财务舞弊的内在原因,而市场机制的缺位、信 息需求的不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缺失、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道德约束的弱化是促成财务舞弊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5.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内部控制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两方面讨论内部审 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分析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审计重要性水平、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财务重述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审计重要性水平、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重要性水平影响审计意见的类型,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误更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不同规模的事务所对重要性水平的执行标准是有差异的,规模大的事务所对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误更加敏感,"大所"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时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误报表更容易出具非标意见.研究结论支持"大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更严格、审计服务质量更高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7.
石绍炳 《技术经济》2008,27(2):120-127
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行为一直受到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1995-2005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和审计师变更的宏观数据,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细分,并通过ARMA模型对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潜在原因和实现情况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论表明:只有收到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及否定意见时才会引发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丽英 《经济与管理》2011,25(10):67-70
内部控制审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中国于2002年才开始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由于中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起步较晚,在运行中存在主体单一、相关规范缺乏强制性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的联系,加快培养内部控制审计复合人才,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审计进行整合,有效控制风险,使其业务有序、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19.
Auditors’ professional scepticism is a topical concern for the audit profession and public interest. This study examines professional scepticism among fraud auditors in the forensic accounting profession in China (CN) and the United States (US).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373 and 401 CN and US auditors, respectively, in two economies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CN and US fraud auditors have higher levels of professional scepticism than general auditors do.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raits between CN and US fraud auditors. High-ranking fraud auditors have higher levels of professional scepticism than junior-ranking fraud auditors for both CN and US auditors. The results of our sensitivity analysis validate the main results and indicate the findings’ robustness. Results support the normative pillar of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Scott 1995) that asserts actors (fraud auditors) of institutions would share common norms and beliefs in a social system because they are rooted in professional affiliations (accounting bodies) (DiMaggio and Powell 1983).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in the arena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and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