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天丽 《农村经济》2001,(11):10-12
四川省是内陆大省 ,又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 ,农村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 70 %以上 ,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1 1 5% ,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 1 3 0 0多万。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量大 ,给四川省实现经济起飞、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优势条件 ;另一方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久滞留在农业和农村 ,就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因而 ,如何建设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我省现今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一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障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 3种选择 :一是离土不离乡 ,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2.
一、转移的必要性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已形成农业、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一大制约因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约因素将会不断加强。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有1亿人,他们的就业与转移已陷于困境。今后随着总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还会大幅度增加,就业与转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陷于困境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出路在哪里?一种看法认为,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实行向工业倾斜的战略,国民经济倾斜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从农业吸走了大量积累,可又不能为农业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这种认识看到了问题的表面,但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实际上,如果没有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兴旺发达,农业劳动力就永远也不会有大规模的转移.另一种看法认为.我国实行的城乡分隔政策,是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陷于困境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4.
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要求,但是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也受到多种因素的约束。下面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限制因素,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否为劳力转移提供足夠多的就业机会。根据库兹涅茨对世界59个国家1950年和1958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劳动部门构成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均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5.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6.
当前,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受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述一些显著特征: 第一,转移的层次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表现在:种粮剩余劳动力向耕种经济作物层次转移,农、林、牧、渔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层次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的非农产业高层次转移(包括向城市流动和向集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是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这个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当在满足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种植业劳动力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行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转移,并且只有当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稳固后,农业劳动力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就是要在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应该加以削弱和损害。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影响着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已为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所认可 ,但就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突破口在哪里 ,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认为 ,只要抓住劳动力培训这一中心环节 ,就能大大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既为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规模的不断扩张提供了条件。研究表明 ,农村劳动力中的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越低 ,农村剩余劳动率越低 ,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越高。世界银行估计 ,1 980—1 997年…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普遍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我国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有利条件,也带来新的挑战。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向城镇,从传统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视和谐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遇。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探讨农村劳动力构成变迁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如何思考和对待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理论课题。该文立足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况、绩效以及深层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在政府政策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方法,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设定模拟方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GDP,却拉大了各产业增加值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使农业产品产量下降,而工业产品产量上升,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品价格下降;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的增加,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的差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专业化程度上可分为分业型转移和兼业型转移。 所谓兼业型转移,就是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转移到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理论上的推导或实际过程中的事实,都说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的稳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我国当前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这一关系是最基本的。忽视这一关系,或是对这一关系处理不力,将不仅危及农村经济,而且也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理论界、学术界已经讨论了许多个年头.其中,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念的表述,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是被较为普遍承认的一种.第二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农村其他产产业的转移.第三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农村其他各业和非农产业的转移.1.三种表述的共同点有三,一是以农业中的种植业为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二是以劳动力从原来的产业中游离出来为劳动力转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的独特性,着力研究这些特征是本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陈慧 《南方农村》2004,(5):42-4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是制约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对劳动力转移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的转移,我国自80年代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打工浪潮。这种流动满足了流入地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同时也为流出地增加了大量的非农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然而,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却举步维艰。据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2年广东省从事第一产业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相似文献   

17.
把农业剩余劳动力适时适度地从农业生产领域中转移出来,是一个有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农村实现家庭承包制以来,由于亿万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就使本来已潜伏在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尖锐地表露出来,成了制约农村经  相似文献   

18.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江苏省金坛市建昌镇把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作为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依托本镇优势,拓展转移渠道,实现了全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深化认识,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富民强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改变长期以来单纯就农业抓农业的工作思路,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来抓,更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的议事日…  相似文献   

20.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由于劳动力的拥有量大干农耕地的消纳度,使耕地无法完全吸收全部农业劳动力,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以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农民破产和城市膨胀来实现转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的。从转移的途径来讲,它包括三个方面:(1)农业劳动力在从事大田生产之余兼营家庭副业,这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雏型和起步;(2)由种植业向广义农业中的林、牧、副、渔各业转移;(3)由农业向农村(包括小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