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构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构建为主线,在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的现状及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基础上,运用熵权系数法找出最适合该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并对主要的几条产业链进行优选排序。提出应该重点优先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同时重视其它产业链的构建。具体的政策建议是:加强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紧密合作机制;重点抓住产业链环的建设;加大产业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己经成为当今中国及京津冀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京津冀的发展情况,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要求。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定位的不同,这三个省和市在各自产业结构发展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有不同的发展愿景和利益诉求。产业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京津冀第二产业趋同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在一体化进程中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本文在对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论述,促进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是新时代我国产业经济建设的重要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使得我国京津冀区域经济内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上升,促进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的理论特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了二者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以及产业集群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跨区域治理基础和区域产业集群现状,基于产业对接协作与集群优化,在相关理论和实践分析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与演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美协主席王书平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王书平委员提案节选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区域文化方面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为了大力推进区域文化发展与合作特建议。一是以京津冀规划为导向和引领,深入推进三地在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对接,完善各自优势产业链,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战略突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综合区位熵指数法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法,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4年京津冀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在京津冀已经具有较高的集聚度。但是,区域内各个地方的集聚程度以及不同行业间存在着不平衡;旅游产业不同行业的区域集聚度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相关性,部分行业的集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商》2016,(1)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背景下,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产业转移与承接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河北省作为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重要区域,提高产业承接力,对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依托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对河北省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河北省的视角分析实现产业转移的条件,归纳总结目前的转移承接项目。立足以上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以期对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所贡献,对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褚思真 《现代商业》2011,(36):201-202
京津冀区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整个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京津冀区域合作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产业合作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20年9月24日,北京服务贸易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自此,京津冀三地都有了自贸试验区,且三地自贸试验区均有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提出至今已实施六年,在获得许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未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合作,创新驱动辐射带动不足等。基于此,应紧抓北京自贸试验区成立的契机,利用自贸试验区联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由此提出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政策谋划一体化、共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探索产业合作模式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链协同、北京引领津冀走向数字产业化发展以及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京津冀统一开放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14年~2021年统计数据,从经济总规模、经济增长率变异系数、产业升级和制造业结构变动三个维度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征。研究发现:自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该区域经济向好发展,然而核心城市经济总量与北京的差距逐渐增大,“一中心匀增化”发展趋势明显;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区域一体化趋同性特征显现;从产业升级及制造业结构变动趋势看,京津冀区域产业趋向高级化。  相似文献   

11.
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成为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重点。笔者在对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重点进行深入分析后,针对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产业生态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前进 《商业时代》2011,(23):38-39
物流业作为服务性产业,从服务产业角度看,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涉及实物流动的行业。京津冀各地区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不同地区的物流服务对象的差异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结构的京津冀物流功能集聚区建设思路,为区域物流集聚区数量、布局及规模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体育媒介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研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二大经济区体育媒介产业发展比较,从中找出提高京津冀地区体育媒介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途径,提出合作发展的相应策略,以期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体育媒介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起到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将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选取了五个经济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并测算各个经济指标与物流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文章最后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对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国家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规划,该方案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商贸物流作为经济发展催生的新兴产业,其能有效地将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区域经济之间的协作性,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对于京津冀地域来说,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该地的协同和发展进程,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因此,文章就以京津冀创新协同化为背景,分析河北省物流产业及商贸物流发展现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河北省开展商贸物流业服务创新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商贸物流业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改善京津冀地区的流通产业同质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分工指数、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考察2016-2019年京津冀地区流通业6大分行业的产业同质化现象,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区流通产业的区域分工指数均小于1,流通产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流通产业内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产业集群形成"要素—产业链—创新网络"视角,将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划分为产业要素集聚、产业链发展与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三个阶段,探析三个阶段的主导因素,并提出对盐城市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其包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由政府与市场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完整的产业链,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本文通过对京津冀旅游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政府导向、客源与城市特点分析,阐述了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下旅游资源优势特点,期望将京津冀旅游资源优势转换成区域旅游产品优势,加强区域旅游开发力度,提升区域旅游知名度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工业主导产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廊坊市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利用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时廊坊目前确定的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竞争环境及未来的成长性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培育壮大五大产业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认为,廊坊的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成长,应当立足自身发展基础、立足京津冀大背景下的比较优势、立足在各自产业链条中的优势环节,以在区域竞争中实现成长和壮大.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雾霾问题与产业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以及产能构成关系密切。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区域雾霾问题,必须加强循环发展意识,将京津冀合作意识转换为合作治霾行动。积极探索京津冀区域循环产业协同发展,以互联网科技为技术依托,促进京津冀治霾方式的转型,加强监管,完善法规,促进雾霾防治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