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問題的討論,到目前为止,还沒有得出大家一致同意的意見。有些同志,或者由于离开经济关系而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出发,或者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而混淆了田賦和地租的界线,因而在土地国有和私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論断,我认为这就是問题的关鍵所在。譬如主张国有制的同志們,有的把国有制实行期限局限于秦汉两朝,有的断至隋唐,有的下推至明清之际。这些同志之所以在时間断限上出現意見分歧,主要是由于从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把国家对土地財产的支配控制作为土地所有权的  相似文献   

2.
土地所有权史研究与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相结合,是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法.<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的写作意图,是试图透过土地契约文书反映出来的土地所有权内部结构及其历史运动,揭示明清社会演变的底蕴.修订版对内容作了补充,希望能为深化中国土地所有权史研究提供再出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书讯二则     
土地契约文书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的珍贵的原始资料。本书利用海内外公私藏东南八省为中心的明清土地契约文书,对明清两代土地关系史上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综合性和区域性的专题探讨。全书约三十余万字,共七章:一、明清土地制度和契约关系的发展;二、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代,商品经济伴随土地关系的变化有着进一步发展。这时土地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屯田、贵族庄田向民田转化,地主制经济不断扩大;一是官绅特权地主向一般地主过渡,庶民地主有所发展;一是地主经济本身的变化,封建依附关系趋向松解。 一、国家屯田、贵族庄田和官兵旗地向民田转化 明清两代屯田主要是军屯,即卫所屯田。腹里一部分卫所军承担转运漕粮的任务,这部分屯田也叫漕运屯田。  相似文献   

5.
梁淼泰先生的《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一书,共30万字,新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明清时期专业性城镇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富有学术价值。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着重描述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其中尤侧重于瓷业生产的管理形式及生产关系的分析。中篇是“浮梁农村”对景德镇邻近农村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以及景德镇瓷业生产对于农村社会所产生的商品化影响。下篇是“景德镇经济与邻近各县”,对景德镇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与饶州、徽州等地的社会经济关系,作了网络性的探讨。 此书至少有三个鲜明的特色。景德镇史称中国四大名镇,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经济已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国内外学界对于中国的城镇经济作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就某个城镇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则为数甚少。湖广汉口镇的研究,已成外国学习的成果问世,而梁先生的这本著称,可称的是国内学术对单个城镇经济史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近年来,广东的罗一星先生也对广东的佛山镇社会经济作了结构性的研究,我们盼望他的研究著作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法典的“条律”中,雇主和雇工犯有同等罪行在服刑上不平等的规定,表现了“雇工人”对雇主具有一种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雇工人”成为明清社会上一个特定的等级。用以规定“雇工人”涵义的“条例”,从明万历16年第一次制定起,至清王朝灭亡止,前后有过五次(清乾隆24年、32年、53年、嘉庆6年及宣统2年)不同程度的修改。本文通过对“条例”的修改以及封建法庭运用这些“条例”的判例成案的分析,研究了明清两代农业雇佣劳动者脱离“雇工人”等级,取得和雇主平等的法律地位的历史过程。通过上述研究,文章得出如下六点结论:第一,农业雇工法律形式上的人身隶属关系的解放,是一个缓慢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从短工的解放到部分长工的解放,前后历时达两个世纪(1588—1788);而在清王朝灭亡以前,这个法律上的解放过程始终没有完成。第二,不能认为只有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才能够是“自由”雇佣劳动者;在特定的时期中,正是与生产资料可能还保有一定联系的短工,最早摆脱法律上的人身隶属关系;而与生产资料完全脱离的长工,却有更多的可能与雇主构成人身隶属关系。第三,雇主雇工之间订立契约并不一定表明这种关系就是资本主义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没有订立契约的雇佣劳动者反倒有可能是身份自由的。第四,纯从法律形式上看,越是大地主,他对雇工的等级关系就越是显著,因而他的农业经营也就越具有封建性;而不是地主集中土地越多,利用雇佣劳动进行的农业经营越大,其资本主义性质越浓厚。第五,乾隆53年以前,在雇主雇佣短工经营这个范围内有可能产生“自由”雇佣关系;在乾隆53年以后,“农民佃户”使用雇佣劳动(包括长工、短工)的这种经营形式有可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这些可以作为研究明清社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发展问题的线索。第六,通过这一研究,看出明清时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某些特点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石涛  李军  刘成虎 《经济问题》2006,(11):59-61
在明清时期,由于土地产权独立性增强,土地交易日益频繁,土地流转加速,使得土地交易更加复杂,也更为零细化。通过回顾明清土地产权构成的变化,梳理当时的土地流转方式,并分析影响土地流转的几个因素,以期对明清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趋势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两代来说,农业生产仍被放在民生的首要位置,它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太祖说:“比年以来,时岁颇丰,民庶给足,田里皆安,若可以无忧也”;~((1)) 清圣祖认为:“农事实为国之本”。~((2)) 可以说,农业生产是探索明清经济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然而,虽然“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方法多样,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对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研究得较为全面、系统的著作问世,且如江泰新、苏金玉两位研究员所指出的“人们研究农业生产时……很少与人口变动联系在一起”,~((3)) 以往研究存在着只侧重于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不足。故而,两位研究员合作撰写了《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与启迪(1368—1911)》一书,在总结数代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明清时期农史全貌的图卷,不仅为学界系统整理了相关史料与数据,亦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放在东西方大分流的理论背景中考察,以构建的“重商”、“无为”、“抑商”三种官商关系为基点,梳理了官商关系在东西方大分流中的作用,并从贱商、重税和海禁三个方面分析了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笔者认为,明清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士商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政府对商人的税收并不比农民高,私人对外贸易也被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中.政府逐渐从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中退出,转而利用商人以达到目标.因此,与认为传统中国的官商关系是“抑商”的观点相比,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的实际更接近于“无为”.  相似文献   

10.
折亩是导致明清土地统计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折亩关涉的亩制、弓尺、折率、原额等,须作切实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土地数据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要正确转换、重建这些数据是不可能的.本文以折亩内在的距离衰减规律为探索内容,在深入分析土地统计口径、民间田亩计量单位复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折亩误差的可行性途径,奠定了明清土地数据重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对土地的占有,有一个从完全占有到分别占有田皮、田骨的发展过程。本文考察明代徽州的土地占有形态,旨在探讨造成这种地权分割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土地的买卖与兼并 明代允许民田自由买卖,其结果必然是对土地的兼并。一方面,土地的占有集中于少数地主,迫使破产的自耕农、半自耕农降为佃户,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租佃制的发展,反过来孕育出代表佃农经济利益的田皮权占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明清时期乡村组织与保甲制、里甲与保甲、保甲与团练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明清时期基层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3.
晋商研究有着太多的成果。毋庸讳言,许多的所谓成果,实际上是人云亦云,重复劳动者甚多。如果在众多研究中取得突破,这才是今后开展晋商研究所必须探索的方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本书是刘建生教授及其所领导的团队继《山西近代经济史》、《晋商研究》出版后的又一力作。作者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对晋商进行制度分析,描述晋商变迁轨迹,归纳其制度安排并阐明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该书共12章,约40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的人口问题一直是历史人口学的一个热点,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构成了近现代中国人口的直接前提。学术界对明清人口问题已有许多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是探索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何炳律认为11、12世纪早熟稻(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农业革命。两宋时期早熟精只在江浙交界处、江西、福建的一些地方传播,两个世纪后(明清时期)早熟稻已使“中国稻作区东半部的地貌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早熟稻的推广使得“明代和清代的人口几乎一直上升”。此外,16世纪玉米、甘薯、花生的传入也支持了明清以来的人口膨胀。①…  相似文献   

15.
叶显恩同志的新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是一部解剖和探讨明清两代徽州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专著,也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地方史著作。拜读一过,十分高兴。关于徽州社会经济的研究,在四十年代初我曾作过初步的探讨,日本的藤井宏教授亦有这方面的著作问世,嗣后作者如林,附庸蔚成大国。叶显恩同志的新著,则是后来居上,超越前者,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坛新添了一朵奇葩。作者采用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在披阅大量丰富的徽州历史文献上,而且在搜集、访问、梳理散藏各地的徽州民间文约、帐籍上,都下了很深的功力,付出过艰巨的劳动;同时,又善于吸收社会学、地志学、人类学,统计学的研究手段,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之中,借助于许多在历史文献资料上语焉不详甚至没有的各种知识,实现对一地区的典型解剖。作者在这方面的苦心钻研,使本书形成显明的独特风格。这表现在: 第一,作者把徽州明清时期的历史问题,诸如缙绅地主势力的强大,且久而未衰;商业资本的发达;宗法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宗法势力的强固;封建文化的发达;理学和礼学的盛行;佃仆制的顽固残存,一一放到徽州自古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加以考察,揭示其来源、性质和演变情况,从而相当准确地把握住明清时期徽州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商为艺术品市场的推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微商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营方式和艺术赞助的研究,极大程度反映了徽商与艺术市场的联动关系,这对更深层次掌握中国艺术品收藏状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市场,是一个巨轮,它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前进;市场,是一所学校,它培育和训练出一大批人才;市场,是一种机制,它制衡和协调各种经济关系。明清时期太湖南岸,在市场的推动和制衡下,有了蓬勃的发展。远的不说,在南宋时它已是最富庶的地区,支撑着国家重大的财政。韩愈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土地财政”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土地财政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土地财政模式和财政体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配置开发区生态用地,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开发区生态用地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生态用地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呈负相关,与土地开发程度呈正相关。在开发区生态用地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开发区生态用地数量配置及空间配置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是旧石器文化遗址丁村人所在地,又是北方明清民宅建筑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村庄.近年在丁村明清建筑民宅中发现一批土地和房屋文书,兹将部分上地文书整理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原件脱落的文字用□号代替,能够辨认的在[ ]号内指出.部分原文作了一定的删略,每张均加新式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