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水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储存量短缺,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日本是实行水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日本水循环经济中的水价问题、污水处理系统、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由此得出启示,我国应该合理制定水价、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公众认知程度等,促进水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十多年的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改革,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经营重心已经从单纯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转入了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与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并重的方向。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供水行业经常使用价格杠杆,不断调高水价以促进居民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该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居民节水意识的形成,但也存在着诸如自来水价格的确定程序不完善,或虽然制定了科学的定价程序,但在执行过程中多流于形式,对提价的具体理由和关键数据等实质性问题一带而过、不加以详细说明等突出问题。因此,本文从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现行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的建议,以期对完善包括城市自来水在内的公共产品定价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我国富水贫水并存、水资源危机加剧,存在立法理念陈旧、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混乱、水权交易不公等法律困境。应当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产权、水资源市场等方面,融入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理念,实现水资源管理科学化、水资源产权明晰化和水资源市场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水资源短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唯一出路是在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方面全方位节约利用水资源。其中城市生活用水由居民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等组成,其用水过程绝大部分是在建筑中完成的。因此,节水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供水自1998年以来提高了水资源和征收污水处理费,各地的水价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水价的每一次上涨都会牵动着民心,对于国家要合理调节城市供水价格这一现象,预示着被扭曲已久的城市水价等生活产品要素价格很可能就此开始一轮价值回归。城市水价被人为扭曲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系统、完整的城市生活产品成本价格制定规则,中国急需建立以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本文在分析中国现有供水定价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平均成本定价的效率损失,认为边际成本定价模式应作为中国城市供水的主要定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到水里捞钱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近400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2000年的大旱迫使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实行生活用水定额管理.21世纪的人们都已迫切地感到水危机的来临.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市政工程功能不足,造成工程性缺水;其中由于城市人口爆涨,工业的发展,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形成污染性缺水.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生活健康的重视,我国21世纪将进行一场水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四平市是生态型重度缺水地区和污染型缺水地区,水资源制约着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解决四平市严重缺水问题,四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转山湖水库应急引水工程,缓解四平城区用水的燃眉之急。四平市水利局组织专家进行了转山湖水库应急引水工程论证。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伴随着我国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等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本文根据我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的现状,针对我国城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能够达到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相互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分析中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的多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加剧,水已成为世界继能源危机之后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危机.上海是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但同时也是水质型缺水的城市.要全面提高上海的城市供水水质,关键是要开辟新的原水水源地.良好和丰沛的原水对有效解决上海的水源危机,提高上海供水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配套2010年在上海举行中国世界博览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离不开水,经济发展缺不了水,生产建设少不了水。我市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建设节水型城市,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和提高全民、全社会节水意识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也成为我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从节水、污染治理、中水回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市场机制进行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紧缺与构建和谐社会,引致水资源定价改革不断深入。水资源经济稀缺性与公共物品属性标志水资源定价的特殊性。在分析中国城市供水价格现状基础上,建立政府、供水企业和两类之间的城市供水定价的层次博弈模型,可以研究统一水价和阶梯水价策略对居民水消费行为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宾馆酒店通常是水资源消费大户.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消费大户的水能消耗节约不但有利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而且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本文从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这一点出发,指出了绿色酒店节水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了绿色酒店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是关系到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目前应强化水资源的行政管理和科学管理。农业用水应实行节水型灌溉制度,农业节水工程措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造水种植;城市用水应抓好工业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宏观政策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海水淡化是增加淡水供给的开源之举,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具  相似文献   

16.
<正>推动水资源循环已经成为中外缺水城市的共同选择。国内不少城市都选择了大力推进中水回用。而北京已经确定要将城区所有污水处理厂建设成为中水生产厂。正在研究探索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也将水资源循环作为重要指标。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指出,要坚持优质水优用,劣质水劣用的原则。再生水的回用途径应当分类、排序,然后再倒推处理标准和工艺。"这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认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次危机将是水,目前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水危机的到来。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排在第88位,属于“缺水国家”。这种缺水状况,在数百座城市中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呼唤起人们水危机的意识,更重要在于行动,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矛盾,是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时期。但是国家人均资源短缺和环境的脆弱已经开始成为发展的硬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但是社会发展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已经突现。这些矛盾在城市又集中表现出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如何应对?这对城市规划和房地产提出了新的课题。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和法律来安排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建设,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单分析了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由于中国河流众多,为了找出更适合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策略,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将中国大陆分为十大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西北诸河流域。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用纯数学的方法对今后中国各流域水资源情况进行了预测,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以预测2013年2025年的用水量;按水短缺程度对流域进行分级,并对缺水地区用淡化海水和南水北调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进行缓解缺水问题,目的在2025年使各流域能基本自给自足,具体方法用建立线性规划优化模型以提出供水策略。  相似文献   

20.
建立节水型工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近年来,水资源供给不足,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保障供水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在我国,工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较大比重,工业取水量占总取水量的20%左右,而且工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低,工业废水污染水环境严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工业节水工作,建立和完善节水政策措施,建立节水型工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