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亭楚亭是广州最早的立城记载,称“楚庭郢”。郢和城通。据黄佐《广东通志》称:“楚亭郢在番禺。”周夷王(前862)时,楚国统治广州,故建城于此。仇池石《羊城古钞》卷四称:“越时事楚,有楚亭郢。”商代虽有“定南越进贡”的记载,尧帝也有“宅南交”的记载,但均未见有建城记录,故楚庭是最早  相似文献   

2.
    
躺、仰卧,广州方言称为“偾”,读音如“训”。“偾”作为古汉语词,有:仰卧、倒卧等意思,但广州方言引中为:睡觉,睡眠。例如:“偾着咗(睡着了)。”“偾”又用在事物上:“电单车偾喺马路心”(摩托车倒卧在公路中间)。《玉篇》:“偾,甫运切,僵也。”《尔雅·释言》:“偾,僵也。”晋·郭璞  相似文献   

3.
《环境经济》2006,(B05):17-31
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室):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我局决定“十一五”期间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简称“城考”)工作。在对各重点城市“城考”的基础上,在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全面开展“城考”工作。结合国家“十一五”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我局调整了“城考”指标,并进一步规范“城考”工作,制定了有关工作规定。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普通话所说的“脖子”,广州话叫做“颈”。这个“颈”字是广州话保留古汉语影响的一个例子。据《说文解字》:“颈,头茎也。从页,(?)声。”《广韵》说:“颈在前,项在后。”《广韵》的解释,即前人所说的“析言”(分析地说),如果笼统地说(前人叫“浑言”),颈和项都是指脖子。所以《左传·囊公十八年》原注说:“颈之与项,亦一物也。”“颈”,可以用于人,指人的脖子,如《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又如《荀子·强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歹勾)(刎)颈  相似文献   

5.
面对着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何进一步规划和建设好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部门和经济工作者注意的问题。《广州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刊《应用“带状结构”理论探讨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应用》)一文,提出了建设“大广州市”带状城市的宏伟设想,也引起我探讨这个问题的兴趣,愿将管见抒发出来,求教于众。《应用》一文提出“以原广州市区为核心,西连佛山,南达深圳,在长一百二十公里,宽四十公里,总面积达二干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沿高速铁路(公路)把深圳  相似文献   

6.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提出了“三城一中心”即“城中城、城外城、山水城和中心商务区”的规划构建,这主要是指城市分区结构布局而言的。随着无锡跃升为特大型城市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与时俱进,对“三城一中心”的内涵作  相似文献   

7.
    
用语言软逼,说服,或者追问不放,广州话称之为“鞫”,读如“谷”。例如:“佢唔去都要鞫佢去”(他不去都要说服他去)。“鞫佢讲出嚟”(逼他讲出来)。广州方言的“鞫”源出古汉语。《尔雅·释言》:鞫,究、穷也。”《集韵》训“”引《说文》云:“穷理罪人也,亦作鞫。”《汉书·车千秋传》:“虽然,巫蛊始发,诏承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宋书·夏守恩传》:“其子元吉(守恩之子)通赂遗,市物多不予直。定州通判李参发其赃,命待御史赵及与大名府通判  相似文献   

8.
蒋朝晖 《环境经济》2022,(20):38-39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云南省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市以及参照建设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市、蒙自市、河口县9个城市(以下简称“9城市”)人民政府相继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9个城市立足区域自然条件、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定位特点,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共同绘就“无废”蓝图,标志着云南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无废新城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9.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勤力     
广州话的“勤力”有勤快、努力之意。如“个个后生仔好勤力”(这个年青人好勤快、努力)。“勤力”一词,《史记》已见。《史记·殷本纪》:“毋无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用法与广州话相近。《晋书·陶侃传》:“(陶侃)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勤力”之意也与广州话相同。至于古典小说中,例子就更多了。《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那周三直  相似文献   

11.
《环境经济》2006,(B11):27-32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简称“城考”)制度是以量化的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取得成效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城考”考核的对象是城市人民政府。《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集中反映全围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  相似文献   

12.
广州古代(汉前)为什么称为番禺?向来有多种解释。一说是根据《水经注·浪水》称:“今入城东南遍,有水坈陵,城倚其上。闻此郡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禺也”的说法,认为广州名为番禺,是因为城在番山之隅。另一说则根据《后汉书·地理志》的说法,认为“番禺县以有番山、禺山得名”。以上说法,对番禺一名的来源并未能解释  相似文献   

13.
    
广州话里的“争”,是“差”、“欠”之意,如“争一分钟落课”(差一分钟下课),又如“我争你一毫纸”(我欠你一角钱)。“争”的这种用法,始见于中古。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晏几道《蝶恋花》词:“三月露桃芳意早。细看花枝,人面争多少?”宋以后,小说  相似文献   

14.
一个完美的城市不仅要有其他城市的共同美,还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城市建设上,河北省冀州市围绕打造“千年古都、滨湖新城”的精确目标,坚持“湖、城、业”互动,在“十二五”时期将冀州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市委书记刘全会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5.
陈宗胜教授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简称陈文)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再研究》)一书进行了“实话实说”的评议,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对于赞扬,我们看作是对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对于批评,我们也坚持“实话实说”的原则:我们接受一些批评,也认为有必要对一些不当的批评进行争辩。我们相信这种争辩是有利于学术研究的。陈文的一些批评是中肯的,也是应该接受的(虽然有些批评不是针对我们《再研究》的)。例如,《再研究》“出现了一般论文集通常会出现的不足”,即“各部分之间至少形式上的逻辑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16.
    
聚集一起,混同一齐,广州方言说成:“鸠”。读音如“沟”。“鸠”字作为单音词的这个古意,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了,唯有广州话中还使用着。例如:“鸠鸠埋”(掺和在一起);“鸠匀佢”(把它均匀地掺和)。广州方言“鸠”的这个用法是对古代文言的保留。《尔雅·释诂上》:“鸠,聚也”。  相似文献   

17.
竹篙     
“竹竿”,广州话叫“竹篙”。“篙”,原指船篙。《广韵·豪韵》:“篙,进船竿,古劳切”。“篙”,《集韵·豪韵》也作“(木篙)”。《方言》:“所以刺船谓之(木篙)”。“居劳切”。音义与广州话俱合。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陶侃)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李白《涩滩》诗:“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韦皋《云溪友议》:“泊舟江瀨,俾篙工促行。”《太平广记·郑德璘》:德璘使佣篙工者五人而迎之”。“篙工”即撑船工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黄帽传呼睡  相似文献   

18.
古城维甘     
黄橙 《商周刊》2016,(6):74-75
每天夜里,当我从城外回到华灯初上的古城,巷弄间的安静正好衬托了马车慢驰的那份情韵。“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总有种错觉,郑愁予的《错误》是在维甘写的。亚洲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走在被岁月磨得圆润的石板路上,两旁西班牙风格的大宅鳞次栉比,400多年前维甘曾经拥有的繁华景象如在眼前。正是凭借“亚洲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这样的名号,维甘历史古城才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或许是因为它离马尼  相似文献   

19.
滚水     
“开水”,广州话叫“滚水”,水开了也叫水滚了。“滚”的本字应为“涫”。《广韵·换韵》:“涫,沸也,古玩切。”《春秋繁露》:“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史记·龟策传》:“肠如涫汤。”涫,后人多写作滚。段注《说文解字》涫字条云:“今江苏俗语沸水曰滚水。涫即滚,语之转也。”《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元来做鲊的,最要刀快,将鱼片切得雪片也似薄薄的,略在滚水里一转,便捞起  相似文献   

20.
张屯 《江南论坛》2003,(10):49-50
何谓“苏南小调”?这对如今的中青年观众来说,似乎愈来愈遥远或陌生了。恕我粗浅而又简言之:凡昔日里流行在苏南(也可以泛称江南)地区的时调、小曲,一般即称之为“苏南小调”(也有一些是外来的)。我们的锡剧前辈们往往又择其中最为群众喜闻乐见者,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将它带到日常演出的舞台上来了。常见的表演程序是:在台上正剧剧终后,加唱小调便是“镜头戏”。别小看这个镜头戏,它是最能“抓”牢观众、最能令人激情亢奋的一着绝招。常见的曲目如:《九连环》、《无锡景》以及《小孤孀》等不下数十支。此外,也有少量小调融入我们锡剧正剧中来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