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赵家荣在第二届亚太地区政策对话会议上致辞时表示,中国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宣传教育,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3.
官翃 《企业家天地》2011,(10):100-101
我国老龄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制度、资金、设施、服务资源等各个方面与城镇有着极大的差异的农村地区,而其中的农村老年服务工作队伍的缺乏成为农村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本文旨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指导思想下,以“均等参与,公平享受”为出发点,探讨农村老年服务队伍建设模式,通过吸收农村劳动力投入农村老年服务社会工作队伍,形成老年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在农村的内循环,创新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老年服务社会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4.
宏观政策     
《中国科技投资》2007,(2):12-13
胡锦涛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近日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胡锦涛强调,“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的知识水平较低和劳动技能相对匮乏,农村劳动力质量不高,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通过提高各级乡镇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的人力资源的观念、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制度建设、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方法,可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使得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为可以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助于我国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手段和途径。本文在对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要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带动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要以交通线为依托,以圩镇为基础,实施多元化投资开发策略,搞好科学规划,加强建设管理,注意环境和生态保护,突出地方特色和资源特色,以充分发挥其城乡沟通功能和对农村的幅射与带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建设不能局限于对城市生活的模仿,应当根据新时代农民的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实现农民利益诉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机整合。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民的众多诉求还存在诸多冲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强调突出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满足农民诉求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家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随着近几年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先进文化产生的源泉,理应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排头兵。应建立节约型校园,以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尤其是新校园的建设,实施资源和能源管理机制,提高全员节能意识。通过生态节约型校园建设,提高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更加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加强支部建设,明确村两委职责,理顺村两委关系,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保证和促进农村各项工作得深入、有序、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1.
“两型”产业结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要求形成两型产业结构。两型产业结构是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效益的产业结构。它具有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三个方面的涵义和外向化、协调化、高度化、绿色化、特色化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制度安排、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和公众参与是实现两型产业结构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北京市居民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情况,从北京市居民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节约行为、资源循环利用等多角度进行实际调查,并建立了北京市居民资源节约意识的指标体系。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对资源节约和环保关注很高,但参与度不够;产品价格是导致节能产品普及率不高的主要因素;居民家庭资源回收尚有很大空间。依据调查研究结果为政府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工作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科学的理论依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关系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国家安全,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专注于资源节约型社会产生与存在的理论基础,从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智慧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都给予了阐释。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理论研究及立法综述,总结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并展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研究趋势,尤其从法律的视角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研究重点给予了关注,以期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税收可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税种缺位,已开征的税种,制度不完善,调控力度不够,使我国税收促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很微弱。建议通过改革和完善现有税制,开征环境保护税和燃油税,恢复并改造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来建立我国的资源环境税制体系,增强税收的调控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界定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提出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与环境和谐关系、人类生态伦理文化,以及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生态文明水平较高,居中部地区前列,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生态保护法规较完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等,但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工业"三废"排放较多和循环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均资源不足和环境容量有限,已经使我国不再具备"先发展,后治理"的条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立,需要从现在开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文章论证了"两型社会"是在人工和自然双重作用下的资源消耗和生态损耗速率趋近于零的渐进过程.提出了"两型社会"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有重点的建设,设计了一定阶段下资源和环境消耗的级次标准和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其建设不仅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且影响到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科技状况和环境状况四个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浙江资源再生产业坚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案例分析,认为浙江资源再生产业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是:科技创新是资源再生产业升级的根本途径,管理创新是资源再生产业模式变革的重要保证,市场创新为资源再生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活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我国长期存在着矿业权重叠问题。矿业权重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不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因此,解决矿业权重叠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分析中国矿业权重叠现状及后果的基础上,从管理体制、开发模式、信息管理、矿业权设置与核查技术、法律法规与利益分配等方面探讨矿业权重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福建省对接国家政策、提高省域竞争力的必行之举。从林业资源、能源状况两方面分析了福建省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林业经济、绿色能源及节能减排、绿色农业等方面提出发展福建省绿色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