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人是英语写作,尤其是现代西方写作中津津乐道的角色;而作者则是中国传统写作中经常出现和强调的叙述主体,他对作品的影响至关重要.一种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是西方现代的.叙述人和作者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叙述人与作者不仅代表着两种叙述的方法模式,同时也更隐含着英汉语两种写作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冯岩 《黑河学刊》2011,(5):35-36
鲁迅和余华的作品都毫不掩饰地向人类展示黑暗的现实和丑恶的人性,暴力的肆虐与疯人的发狂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虽然他们超越了常规的叙述方式,却用这种极端的文本书写戳穿了理性范畴下隐藏的非理性的"恶"的真实。残酷的叙述只是一种解构真实的手段,暴力和疯人的背后是作家对人类温情的感悟,是一种异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刘钧  武云峰 《魅力中国》2009,(24):25-25
在人们现代生活中锅炉已经越来越普及。作为一种特殊设备,其安装中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经验,分别从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安装中的质量控制和安装后的验收工作等方面简要叙述了民用锅炉安装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本文从措词、句法结构和叙述视角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文体学解读,表现出作者在故事叙述方面的独特技巧。  相似文献   

5.
《中国招标》2013,(23):33-35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首先叙述了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联系和区别,然后指出施工企业在施工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总监对施工方案审查的5个要点。  相似文献   

6.
《尘埃落定》巧妙地利用了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不同,以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使整个叙述以第一人物进行,使读者仿佛在听别人讲他自己的故事;它的叙述角度却是作者以"全知角度"进行的,它补充了"有限视角"的不足和遗漏,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笨花》因为和作者早年的《棉花垛》有相似之处而受人非议。《笨花》以乡土叙述的方式描绘了河北农村的风土人情,但是《笨花》中还混杂了多种西方话语,即宗教、女性话语和民族解放话语,这些与乡土社会本应是相抵牾的。然而作者为了塑造乡土社会的和谐风貌,通过对各种话语的挪移,而使它们与乡土叙述的冲突彻底消解,造成了文本张力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民师》段     
邓伯超 《魅力中国》2010,(30):202-203
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创办村小学和他对教学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有加,对待家长通情达理,他学海无涯对知识吸取。在创办学校时他能与村部配合,一个人连续几年包班包教。在作者眼里留下一位严师慈父的形象。他在教学过程中眍心沥血、含辛茹苦或编成故事。与同事配合默契,但最终有个好的归属,考上了师范学校。办公条件、生活条件有了较好的改变,他有了更好的发挥才能机会。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说《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是美国的一本畅销书,该书出版的第一星期,就荣登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头五个星期就再版了五次。作者约翰·帕金斯在该书中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美国政界、情报机构  相似文献   

10.
徐慧 《魅力中国》2013,(17):106-106
赵稀方在他著名的《小说香港》中.认为香港的文学文本大致存在三种叙述:即英国人的殖民叙述、大陆的国族叙述以及香港人的香港叙述。在英国人的殖民叙述中。香港充当了西方人的‘‘东方主义”的一个想象范本,以此印证欧洲白人文化的“启蒙”事业;而大陆的国族叙述则以中原心态的中心、边缘构架出发。进行“母亲。我要回来”式的香港想象。两者都忽略了香港在文化意义上的主体性。直至70年代,一种源于大陆价值观却又与之不同的香港意识开始出现,才避渐产生了文学中香港的香港叙述。按照此上的说法,《虾球传》就属于大陆的国族叙述,《我城》和《失城》就属于香港人的香港叙述.代表香港本土意识的萌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欧洲化研究一直是欧洲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议程。当前关于欧洲化的研究总是以欧盟层面为视角,缺少对国家内部的分析,对国家间出现的具有差异性的欧洲化进程研究也较少。作者从国内视角探寻影响国家欧洲化意愿的因素及因果机制,认为国家的欧洲化进程是一种身份进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国家的自传体叙述建构身份意义的实践进程。国家身份建构理论和广义叙述学相关知识告诉我们,国家历史形成的神话叙述、政治精英的叙述操控以及历史教育是三种能有效影响国家身份进化动力的自传体叙述机制。对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欧洲化进程案例的比较分析表明,国家的自传体叙述是导致自我身份建构和身份进化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家欧洲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对欧洲化进程中的国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不仅会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一体化进程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也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欧洲化进程的现有研究角度和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国际关系基准时间的"再问题化",作者旨在分析目前西方正统的基准时间是如何被中国学者所接受以及在接受这套话语之前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是否还曾存在或使用其他基准时间。通过对近代中国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关于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转折点的叙述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首先,在民国学人的观念中很少以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情结"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叙述中并非一直存在,而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其次,近代欧洲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多元的国际关系基准时间,反映出近代中国学者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国际政治史观。最后,作者所运用的基准时间视角和史学史方法有助于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史书写在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并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建立以中国或非西方为本位的国际关系史叙述带来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3.
萧国亮教授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独特的"食货"之路>是一部研究中国历代经济方面的巨著,作者在书中概括了中国五千年来特色的经济演进之路,还分别叙述了专制国家与经济、传统社会后期的商人资本与经济发展、贸易史与民族融合等几部分.  相似文献   

14.
刘春雪 《理论观察》2009,(6):130-131
叙事文都有自己的叙述人,作者要以什么样的眼光和情感将故事叙述出来,要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就离不开叙述人的身影。最能体现叙述人的观点的就是叙述人的声音与视角。  相似文献   

15.
我的《文化苦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化散文”风靡全球华人社会的余秋雨,擅长文体的创造和实验。“记忆文学”就是余秋雨以平正、真实的记忆性内容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验。在新著《借我一生》中,他以散文笔调贯通成一部史诗,其中最独特之处是,作者在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表现了一种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立足大地、叩问世界的转型期精神选择,以及这种精神选择所带来的为难与孤独。本文节选自该书第四卷第二章“从废墟到废墟”的部分内容,文中余秋雨谈及成名作《文化苦旅》的考察和写作历程,正是作者以厚实的学术背景打开文学实践之门的契机。———编者一到甘肃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19世纪的福楼拜(1821~1880),超越了他自己的国家,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他在欧洲文学史上最早要求作者退出小说,要求叙事排除一切的主观抒情,排除作者的声音,让事实展现它自己。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和"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文章中描述的女主人公爱玛的情感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无疑是挑战了当时的价值道德体系,揭开了虚伪的宗教和政治面纱,把一份真实人性化的生活呈现给了那时的世人。福楼拜认为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如果让读者模模糊糊地感觉和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我认为福楼拜在小说中总是力图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叙述,作者本身对小说人物没有批判或赞扬的权力。此时作者更像在扮演一个上帝,用冷漠的眼光看着世人的故事。换个角度说,也就是福楼拜在作品中抛弃了道德体系,抛弃了思想批判,小说的任务只留下了叙事,也仅仅是叙事。  相似文献   

17.
读书     
《西部大开发》2013,(5):126-127
《土地的黄昏》作者:张柠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介:本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乡土文化结构、乡村经验及其微观权力形态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对时间、空间、器物、实践的符号分析,细腻地叙述了宏观权力结构在乡村经验各个层面的相互转化过程,可视为一部乡  相似文献   

18.
邓伯超 《魅力中国》2011,(3):230-231
本文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一次参加教师集训生活经历,文中在现了60-70年代农村的贫穷和少数地区浮夸风的愚昧无知。更详细的描写作者叔叔富有时代军人活力和三级教师集训的场景、内容和人物蜡像。阐述了文化大革命土改给政府、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带来的深刻的教训。作者化为幼童把当时的人和事表达的娓娓道来。警觉当代青年人民不忘贫穷用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9.
逯红梅 《理论观察》2007,(4):147-149
余华是当代著名的实力派作家,《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此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叙述者由作者主体转向了人物主体,而且采用双重声调的叙述结构和镶嵌式叙述结构。《活着》采用了最单纯最朴素的叙述声调,平实的语言、单纯的句式带来扑面而来的温情和熟悉的亲切感,引起读者情感声调的激荡和共鸣:叙述声调的安详平静与人生苦难的沉重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20.
在男性作家那里,儿童视角更多的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对于女性作家而言,儿童视角的选择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小说中,男性叙述常与"民族"、"历史"等内容相关,而女性眼光却经常与"小孩"、"女性命运"相关。这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他(她)们的小说具有"粗犷"与"温馨"两副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