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劳动力会由过剩变为短缺,导致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这个劳动力由过剩变为短缺的转折点,在经济学上称为"刘易斯拐点"。所谓"拐点"并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时间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先进经济体都曾经历过"刘易斯拐点",美英等国大约经历了六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而日本、韩国地区大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面对"刘易斯拐点"的压力,这些国家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顺利渡过刘易斯转折阶段,其主要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2.
自从2002年我国出现"民工荒"以来,"刘易斯转折点"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对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可行能力进行研究,运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对"刘易斯转折点"进行检验。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还处于二元经济模型的贫困阶段,半数以上农民工只拿到了生存工资,农民工处于绝对贫困的数量很大,而且目前收入分配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得出结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拉尼斯-费景汉"第一转折点,但是还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涨薪潮"和"劳资纠纷"现象,根据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新态势,综合判定我国经济过程中第一个"刘易斯拐点"(短缺点)已经出现。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刘易斯转折区域"这一阶段,"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严重。随着"刘易斯拐点"出现,我国农村劳动力供需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这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有关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郭建华 《商业科技》2010,(29):195-196
自从2002年我国出现"民工荒"以来,"刘易斯转折点"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对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可行能力进行研究,运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对"刘易斯转折点"进行检验。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还处于二元经济模型的贫困阶段,半数以上农民工只拿到了生存工资,农民工处于绝对贫困的数量很大,而且目前收入分配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得出结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拉尼斯-费景汉"第一转折点,但是还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时下有一个时髦的理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的确,中国的工厂出现了招工难.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人口还是13亿,...  相似文献   

6.
杨继军 《财贸经济》2015,(10):45-58
本文从二元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诠释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利用1996-2012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压制了工资的增长,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偏向于企业和政府部门,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后,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部门消费潜力扩张,国民储蓄率随二元经济不同阶段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倒"U"型.此外,资金流量表的证据显示,在社会再分配环节,居民部门社会保险净福利为负,表明财政转移支付是"逆向"调节,遏制了当下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因此,中国经济失衡的矫正一方面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消解二元体制张力,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利润进行"削峰",合理调整政府支出结构,稳步提高劳动报酬,释放国内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力量     
热带与温带农民在冬天携手的同时,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中国珠三角地区却又现"民工荒"。与以前的季度性缺工不同,当下的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劳动力短缺,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增长,是"刘易斯转折"的一个证据。农业的经济价值在转折中提升的过程里,传统的农业资本和非农业资本开始大举投资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8.
从2009年下半年起,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内地桌些地方逐渐出现新一轮的“民工荒”,本文结合“民工荒”产生的背景.首先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并没有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然后从各方面揭示本轮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却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并且从东南沿海扩展至中西部内陆,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结合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从"民工荒"现状、成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民工荒"作为一种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是农村劳动力供求变化、劳动力价格与价值偏离以及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还需长期努力。  相似文献   

10.
胡明 《农机市场》2023,(1):19-22
<正>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供给曾经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近年来招工难、用工贵的矛盾日渐突出,人口红利快速减少。事实上,早前便有经济学家称,最晚2020年,中国会遭遇“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过剩变为短缺的转折点)。可以预见,随着少子化、老龄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未来农业行业劳动力短缺现象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正是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过程中劳动力供求结构出现变迁的产物,并非劳动力总体供给不足或者出现刘易斯拐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沿海外商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投资向内地转移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5,(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劳动力市场供应在"刘易斯拐点"也进入了人口红利持续衰减下的价格上升通道。而与之相随的是社会各界对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传导并推动农产品价格及CPI上涨的担忧渐起,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一趋势不可避免且长期存在。本文拟在宏观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就粮食、生猪、蔬菜生产中农业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对农产品价格及CPI的传导作用进行初步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古典模型作为研究基准,从资本积累的视角对中国刘易斯拐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避免了当前研究思路与刘易斯模型不一致的问题,也避免了以部门分类特征搜集数据的困难,突破了以劳动力市场作为研究重心的研究思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资本积累速度与人均资本量并不存在新古典体系所预言的负向关系,而是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我国资本收益率还未进入到明显的下降趋势中,意味着刘易斯模型含义下的刘易斯拐点并未真正到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地的"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我国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成为备受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镇化程度依然不高、农民工隐性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现阶段我国"民工荒"现象只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并不能说明"刘易斯拐点"的真正到来。为解决我国"民工荒"问题,应在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拓展教育和培训渠道、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出现的"用工荒"问题一直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很多人由此得出中国劳动力"短缺"的说法,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对"用工荒"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刘易斯模型指出这只是一种夸大事实的言论。  相似文献   

17.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与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都曾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过贡献,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的状况,决定了单一依靠某一种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不可行的。通过对两种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强调依靠工业扩张来吸纳剩余劳动力,而忽视以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吸纳劳动力。与刘易斯的人口流动模型相比,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更接近我国现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要靠工业扩张,还要依赖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推动下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18.
李银才 《中国市场》2013,(27):16-20
作为发展中农业大国,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是否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学者间有不同的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到2015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为2.5亿左右,第一产业占全社会就业比例将下降到30.5%。"十二五"期间,要力争解决4500万农业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每年平均转移900万人。如果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每年保持在2%,到2030年中国仍将有2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可见农业劳动力转移将是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分析造成中国"民工荒"深层原因,认为目前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月,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的《2011年饭店经营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五星级饭店平均人工成本率为23.85%,四星级饭店为23.9%,三星级饭店为25.29%。人力成本过高是造成大部分饭店经营困难的首要原因。饭店人工成本急剧上升的原因1.我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进入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期由于我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进入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期,当前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劳动力大量流动现象不断涌现。劳动力迁移问题是劳动经济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通过对劳动力迁移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结合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特殊性,从宏观视角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模型、唐纳德·博格"推—拉"理论,到从微观视角的成本—收益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进行回顾,梳理相关研究进展文献。通过理论和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归纳出劳动力迁移理论内在发展的逻辑性、特殊性和实时的适用性,最后给出了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