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刑法》有关“贷款诈骗罪”的设计,将“单位”排除在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之外,“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难以认定,罪状面窄。建议将单位列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增设贷款虚假陈述罪。  相似文献   

2.
贷款诈骗罪是刑法中新增设的一个罪名,对于打击金融诈骗活动、维护金融秩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对其他方法的界说,对此罪与彼罪的区分均有一定争议,此外,在对该罪规定的完善上也有不同意见,本文即在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金融诈骗罪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金融诈骗罪睁主观方面,不论有无法律的明确规定,都应当具有“非法占为己有”的目的,这是通过对犯罪理论和司法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此相应本节罪主观方面的罪过形态为直接故意。  相似文献   

4.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成立的必备要件。本文拟对“非法占有”的含义、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及其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认定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以冀对刑法理论和刑事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成立的必要要件。正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是认定和打击合同诈骗罪的关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应该从非法占有的时间、对象和客观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贷款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犯罪中涉及标的较大、对金融秩序破坏最为严重的一种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贷款诈骗罪的定性、贷款诈骗罪与其他涉及贷款犯罪的界定还不明确,侦查和审判实践中甚至提出以司法推定的方式来认定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此外,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争议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方法/过程贷款诈骗罪与其他涉及贷款犯罪的核心区别是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应当采取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对非法占有目的加以认定,而不是采取简单的司法推定方法来认定。通过考察法律规制的变动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效果可知,无论是过去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以合同诈骗罪定性,还是当下只追究自然人贷款诈骗罪刑事责任,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都存在问题, 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结果/结论贷款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无论是产生于申请贷款阶段还是使用贷款阶段,都不应该影响对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应当通过客观证据和主观证据共同认定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杜绝单一的客观司法推定。应当扩大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将其延伸至单位。  相似文献   

7.
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限制解释的思路如下:客观上确认该罪的复合性法益与抽象危险犯属性,法益包括发票管理秩序与税收征管制度,本罪符合抽象危险犯所要求的法益侵害程度与证明方式;主观上要求"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这两种情形下具有偷逃、骗取税款目的,依据在于本罪"共犯行为正犯化"的立法特征。在判断虚开与税款流失危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应当考察开票方纳税情况、受票方抵扣资格、代开情形下的税率是否一致、是否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在认定偷逃、骗取税款目的时,应考察被告人对虚开是否知情、交易记录的真实性、资金流的性质、虚开发票的用途。  相似文献   

8.
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采取各种方法骗取保险金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出现了增长势头,为了正确处理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的罪数行为之间有密切联系的保险诈骗行为,以及并发性犯罪情形,必须准确界定保险诈骗罪的罪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行刑法中对“犯罪预备”规定的弊端,然后提出了对我国现行有关“犯 罪预备”立法的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犯罪主观方面之严格责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不能是故意,不能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在刑法中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采用严格责任原则,是对我国刑法重要原则——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的背离和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合理框架的破坏,也是对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否定,势必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影响诉讼的正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案例中张某趁企业改制之机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分析该行为不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妨害清算罪及挪用公款罪的原因,进而阐明企业改制过程中贪污罪构成的主体要件应坚持身份说与公务说的结合,而在贪污罪对象的认定上也不应局限于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交通肇事罪罪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共犯及刑事责任的解读,认为该罪只能用交通肇事罪冠以罪名。其罪的构成为:主观上是过失,主体是一般主体,客体是公共运输的安全,客观方面仍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且必须出现严重结果的行为。尽管该罪实际存在着共犯,然而“逃逸致人死亡”只是该罪的量刑情节,更无共犯可言。肇事者无能力赔偿或者拒绝赔偿应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职务经济犯罪从古至今是一种重要犯罪形式,进入现代社会,职务经济犯罪的形式更加多样,由于我国法律确认了“法人的人格”,从理论上讲,单位亦满足犯罪主体的要求,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事务的“真正执行者”,由于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单位犯罪就存在处罚的双重性。私分国有资产犯罪作为职务经济犯罪的一种形式,正是单位犯罪的一种,因此,私分国有资产罪从主体上看是单位犯罪,由于该罪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特殊性,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犯该罪的单位的刑罚,这与一般的单位犯罪不同。文章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刑法第七部修正案的背景下,分析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概念、构成要件.进而比较与其他罪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保险诈骗罪的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诈骗罪是刑法新增加的罪名,从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入手,对保险诈骗罪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加以论述;对不同行为方式“犯罪主体”的认定、保险诈骗罪“犯罪着手”的认定、保险诈骗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认定以及保险诈骗罪“罪数形态”的认定等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虚假广告犯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蔓延。本文就虚假广告罪的概念、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及客观方面进行解读,得出如下结论:立法上要明确界定虚假广告罪的概念,其罪的主体要增加到广告推荐者,并且在此罪的主观认定上实施严格责任。  相似文献   

16.
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商业秘密所有人对商业秘密的所有权,或者是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对商业秘密的使用权;其客观方面有四种行为方式,即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不能片面地以“造成重大损失”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其主体为混合主体,包括一定的特殊主体和一般主体;其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的,又可以由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  相似文献   

17.
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作为民事时效制度之“两翼”,它们在适用对象、事实状态、制度起源、法律后果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但它们又毕竟是可以统一于“时效”这一上位概念之下的“两翼”,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的区别使它们在主要立法目的和直接立法目的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而两者的相似之处又使其最终立法目的和次要立法目的体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可能是制度适用的直接追求,也可能是它们效力“反射”后的“交汇”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职工的安全活动,主要有每周一次“安全日”活动;每年一次“安全月”活动;每年一次春季、迎峰度夏和秋季的安全大检查。但往往收效不一,关键是要对安全活动进行规范,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职务之便”是构成贪污贿赂类型犯罪的一个重要条件。正确理解与适用“利用职权之便”的法律涵义,是确定犯罪嫌疑人罪与非罪、该罪与他罪、轻罪与重罪的关键,是统一法学理论界的认识、指导司法实践的具体要求,也是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体现社会公平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形势与政策”是我国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只有认真俯和落实这门课程教学任务,才能更加深入、扎实的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