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林业经济发展是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衡量,林业产品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所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下的林业经济发展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对于国家整体发展也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为此,本文也就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林农在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较为完备的服务,因而如何正确评价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为关系各区域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能否完成的关键所在。论文选取了反映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技术、教育、金融、法律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对选取的15个省份样本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析的方法,提取出支持水平、服务水平、经费投入3个主因子,得出各因子以及综合的得分和排名,通过比较发现:支持水平因子对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影响最大,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着差异,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产业与林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分析制约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经济增长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1994—2011年我国林业经济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运用EViews6软件,量化分析了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验证了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模式。结果表明,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林业资本和林业政策,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符合古典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林业增长存在的问题,并为转变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林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品种类多、产业链长等优势特征,同时依附于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为其他行业提供大量的初级产品与原材料,同时具备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林业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涉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国际林业经济与生态发展领域的地位以及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地位提升等问题。由王刚著、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我国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一书,基于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的地区差异性,将全国范围内29个地区的林业产业竞争力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多个维度出发,构建林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在1998~2012年间的林业经济增长状况及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林业整体发展速度较慢,而且林业第一产业在结构素质、区域竞争优势方面问题突出,影响着第一产业的发展。其中二、三产业结构素质好,但竞争力较弱。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发展高质量的林业第一产业、推进第二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整合当地资源发展旅游业等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2010年对北京市58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因素为教育水平、林地面积、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现在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问题等,且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完善林地林木的流转政策,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合作组织的服务质量,扩大合作组织的服务范围;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扩大资金来源等促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林业碳汇项目绩效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林业碳汇项目绩效水平,优化林业碳汇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项目实施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特征以及项目特征对项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绩效水平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优化和提升绩效水平的政策应当向影响因素和项目区域倾斜,同时兼顾项目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改变目前我国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主要以林业大省——江西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效应模型,运用《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6-2012)江西林业数据,从林业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动情况实证分析了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林业经济增长是由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和林业产业增长效应共同引起的,且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对林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比产业增长效应更加明显。最后,提出合理规划林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升级,发挥林业产业结构竞争优势;继续深化林权体制改革,加强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实施,加大林业产业的投入,加强林业区域分类指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梯度推移论、增长极理论和市场再分配理论等。本文在对我国区域经济理论进行初步叙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有一定意义。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探讨了资本、劳动、土地、国家对林业的投资强度等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主要信息源,结合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1985~2005年云南省元阳县林业资源的时间演变规律,并选用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蓄积量、Shan-non-Wiener 指数等因子对其林业资源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同时,选取16个林业发展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测度该县各乡镇林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而将全县林业划分为四个发展区域,并根据各分区林业生产现状确定各分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将冀北地区的发展确定为承担生态保障与水源涵养功能,文章基于长期以来该区域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特征,研究了该生态涵养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为该区域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设置了影响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政策因素四大类37个影响因素,借助于统计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因子分析法将各个因素进行分类归纳为5个公因子,利用SPSS软件回归模拟结果显示各个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将四大类通过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应用计量经济模型模拟,拟合优度较高,影响因素通过分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些影响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结论]依据定性分析假设与计量模拟分析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机遇,提出对策建议:继续加强生态建设项目的推进、适度扩大产业经营规模、加大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投资力度、实施资源节约型生产创新模式以及健全和完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林业统计资料,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2003~2012年生态旅游产业技术效率的时间和区域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以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容量、从业人员和建设投入均实现快速增长;生态旅游服务业在林业经济内部有着较强的规模效应;生态旅游业技术进步年增长率为1.1%,但中国整体和区域层面上生态旅游开发技术效率仍徘徊于较低水平上;区域层面上生态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出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的情形,区域间东部地区技术效率先降后升,中西部地区省际差异总体表现为不断增高的态势;专业化水平、规模经济是影响生态旅游服务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但相关资源配置未实现最优,同时规模效应在当前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尚无法体现,市场化程度提升对生态旅游服务行业技术效率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1273户农户调研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厘清政策引导因素和贫困程度对农户林业规模经营意愿、行为及其偏差的影响,并构建“无意愿无行为”“有意愿有行为”和“有意愿无行为”“有意愿有行为”这2个模型分析林业规模经营从意愿向行为转化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业政策对农户林业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程度更显著,贫困程度只在区域宏观层面对农户林业规模经营行为有影响。其中,是否获得森林抚育补贴、林业收入所占比例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均能显著促使农户林业规模经营意愿向行为转化。因此,建议优化采伐限额制度,加大对林农的资金补贴力度,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非农就业的安置和引导,为农民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加强林业经营体系建设,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5年参考数据,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析得出了林业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林区的主导产业,成为林业产业转型的方向;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系统分析了林业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消费需求、产业发展趋势、劳动生产率和森林蓄积量是影响林业产业转型最显著的因素;多种经营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资源和工业化水平是林业产业转型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增长率和林业专业化程度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林下经济、加大投资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各因素协同作用等加快林区林业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分解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对其消费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差异性显著。总体来看,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但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刺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工具选择要体现区域差异性,同时,既要重视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也要适时出台一些增加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政策,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秦国伟 《林业经济》2012,(9):106-109
以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安徽省林业的发展为视阈,基于2011年安徽省林业统计的基础数据,结合2010年同期数据,从造林绿化、产业发展、中央投资、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等方面对安徽省一年来林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刻阐述了区域林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区域的视角为全国林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南方林业特点,就林业为什么分类、怎样分类、分类后如何经营的问题,按递进层次分析了林业分类的理论实质是定位、定向、定性、定点。提出依据区域自然因素,考虑社区经济条件,坚持林业规划同步,兼顾土地利用方向是林业分类的操作原则。指出分类后必须按产业、事业型、导向型经营林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