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业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及其他收入。城镇化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之一,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被提到一个新高度。新型城镇化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农民增收能否持续、高速的发展成为新的课题。文章对湖北省部分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与走访农户、搜集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就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农民增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值,减少农业产业链内耗,实现农民增收;(2)新型城镇构建农民市民化社会构架,提高了农民工资收入与社会福利收入,增加了农民收入;(3)新型城镇化改变发展模式,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与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实现更高水平的增收。研究结论: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农民增收最主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3.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近年来的一大发展战略规划。新型城镇化最为关键的是人的城镇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产品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增大。因此,农产品的供应和销售成为新形势下值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传统农产品销售因为中间环节多,致使流通效率低下、销售成本较高,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实现。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农产品产销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户采用产销对接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社区支持农业、农业观光采摘、农产品平价等直销模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高效地销售农产品。  相似文献   

4.
我国改革开发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这种城镇化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受制度、政策、城市建设、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不彻底性。这种转移方式,一方面减缓了城镇化进程,并弱化了城镇化质量;另一方面,不彻底的转移增加了转移成本,且压抑了消费需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核心在于将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抽取4个城市,选用各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城市韧性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城市韧性呈现东部地区城市韧性较高,中部地区城市韧性中等,西部地区城市韧性较低的区域韧性分布特点。然后,以区域为研究范围,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找出影响区域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影响区域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和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各区域韧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带来了大量的住房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对于保障房融资担保的压力以及部分保障房消费不足的问题。本文在阐述城镇化与保障房关系的前提下,分析我国当前保障房担保机制现状,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并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深入剖析广东省21个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珠三角6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惠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各市,且各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一。最后提出推进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实行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战略,二是提升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城乡差距扩大问题愈加突出,探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定量探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影响。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方差分解,找到影响各自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结果](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增收具有单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每增长1%,农民收入将增长1.204%。(2)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具有显著影响,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每提高1%,未来1年农民收入将增长0.147%。(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持续的正向冲击作用。(4)方差分解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结果一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将越发明显,但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为自身的带动作用。[结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两者存在单向的因果促进关系。综合该研究结果,城乡差距扩大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但是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的差异引起城乡差距扩大化。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在继续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途径,完善城乡体系建设,从来源和政策上促进农民增收,最大程度发挥城镇化水平和自身收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一方面,城市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随之也将企业污染带到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农村自身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也对农村环境也会产生一些污染。加之农业污染、生产生活污染等问题给农村生态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提升农村生态治理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过城中,我国三农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本文就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并提高城镇经济效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各地区都在采取多种措施来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力量,其中电子商务就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新兴发展策略。而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物流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电子商务物流对于电子商务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中心环节。本文就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又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是区域高效、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利用属性AHM赋权法,对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咸宁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较低,除了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其它方面的服务水平都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其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公共财政投入乏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单一化、考核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基于此,从投入、体制机制、参与、监管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咸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农业旅游,着重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使产业相关者能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农业旅游,促进农业旅游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伍红菊  朱苹 《山西农经》2024,(2):116-118+125
城镇化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注重发展质量的新型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由此产生失地农民是不可避免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在城建项目开发还是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起到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在统筹城乡相关建设中需要对土地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这就为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提出了较大需求。现以我国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为例,通过对当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就笔者观点对农村土地流转格局的形成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要求和参考文献中的做法构建包头市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包头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包头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城市压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转移牧民难的问题,并且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吸引牧民向城镇转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镇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资源,尤其是优良耕地资源不可避免地减少,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互竞关系将愈加明显。这种互竞关系体现在城镇化与粮食资源安全、城镇化与劳动力数量质量安全、城镇化与粮食质量安全、城镇化与粮食市场安全等各个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尽可能减少耕地等农业资源占用的前提下,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步伐必须跟上,粮食安全的战略也要因应进行调整。根据我国农情、粮情和城情,借鉴国内外经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调整粮食发展战略,着重发展少用甚至不用现有农业资源,可与城镇同域共融的工厂化农业、白色农业;抓住大量农民进城腾出的扩大土地经营的空间,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研究,慎重推广转基因农产品生产,提高粮食的抗逆性和营养针对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实施农业全球化战略,利用国外资源,辅助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钟唯  周慧 《农业经济》2023,(5):63-66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及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提高,并通过促进工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工资性收入的提升。从而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并当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并通过转移性支付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