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AGIL模型的新疆干旱区林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提出新疆林业精准扶贫的基本路径,并应用AGIL功能分析模型进行多层次系统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林业精准扶贫包括林业生态扶贫、林业产业扶贫、林业科技扶贫、生态文化扶贫等路径,是新疆干旱区消解生态贫困危局的重要举措;第二,林业精准扶贫是典型的社会行动系统,A适应、G目标、I整合、L维模的多维协调是林业精准扶贫行动有序实施的根本保证;第三,根据AGIL功能模型的无限可分属性,新疆林业精准扶贫行动应进行一般系统、亚系统、三级系统等多层次分析,以提升林业精准扶贫路径的实践性与扶贫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山西林业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作为林业精准扶贫模式的先行试点,创新实行了多样化特色精准扶贫模式。典型扶贫模式类型有:购买式造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特色经济林产业化扶贫模式、林业资产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模式、"五位一体"小额银行贷款扶贫模式等。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分析评价了其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总结归纳了其林业精准扶贫典型模式,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林地、林木资源是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在扶贫中具有独特作用。文章以湖南和湖北两省为研究区域,总结借助生态护林员政策和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林业产业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模式创新、购买保险为生态护林员提供安全保障、规范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是当地促进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分析了两省林业扶贫工作存在精准程度不够、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生态护林员选聘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林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和改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选取认知、经济、扶贫三大系统,通过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AHP法,建构基于本土生态知识的林业精准扶贫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认知系统和扶贫系统所占权重较高。林业精准扶贫工作可依据本土生态环境和相应扶贫政策开展。(2)基于本土生态知识的林业精准扶贫质量的影响因素多样,生态知识和政府政策影响显著。总之,要发展安徽省的林业精准扶贫工作,可依据本土生态资源优势和扶贫政策,在内、外驱力的作用下完成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5.
林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由于其特殊性在我国精准扶贫中尤为突出。林业高校作为林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阵地,参与精准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文章结合林业高校精准扶贫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对的机遇与威胁,构建战略矩阵,运用SWOT分析法对林业高校精准扶贫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林业高校学科、人才、科研等优势与特色,提出"全方位"教育扶贫、"全链条"产业扶贫、"全领域"人才扶贫的"三全"模式,为提高林业高校精准扶贫成效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宁夏要力争到2018年确保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兑现"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的承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区各级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生态建设主体责任,增绿增质增效,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宁夏,加快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7.
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多是高原、荒漠或大山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劳动力流失严重。仅"三区三州",目前汇集了约320万深度贫困人口,平均森林覆盖率13%左右,生态扶贫大有可为。文章在遴选山西贫困市州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开展跟踪调研基础上,研究发现,生态扶贫是当前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典型地区2016年生态扶贫贡献高达当年脱贫人数的25.8%。建议加强林业扶贫顶层设计和政策统筹,为深度贫困地区早日脱贫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和福贡县为例,分析了独龙族和怒族等极少数民族地区林业扶贫效果。通过贡山县生态护林员脱贫分析发现,选聘生态护林员不仅能有效提高森林管护水平,而且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扶贫长效机制;通过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林业产业扶贫分析,林业产业是福贡县发展山区经济、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研究也发现,林业精准扶贫面临着规模小、专业合作社不足、生态护林员缺乏安全保障和考核体系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丹寨县的六个乡镇161个行政村的林业产业种植户、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就林业产业精准扶贫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形成以下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结合石城县精准扶贫情况,通过生态建设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进行介绍,搭建生态屏障建设、森林资源保护、林下经济发展平台,打造精准扶贫造血、输血功能,助力精准扶贫,提出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扶贫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循环理论出发,对山西省林业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阐明林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育苗、造林、林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多措并举、综合发力,不仅要使贫困人口在参加林业生产劳动中获得劳务收入,而且要在参与林业产业体系中获得产业利润,提高林业脱贫质量,实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2.
林业扶贫的成效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业凭借其自身优势,通过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选聘生态护林员、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实现了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巨大正能量。但在整理资料和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存在扶贫渠道路径较窄、扶贫资金来源单一、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林业扶贫的主要方式、所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升林业扶贫效果,从生态建设绩效、经济发展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绩效3个维度构建林业定点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的贵州省独山县、荔波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县和罗城县4个贫困县2011~2017年的林业扶贫绩效进行了评估分析。评估结果发现:4个贫困县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精准帮扶下,林业扶贫绩效得到显著提升;荔波县与龙胜县的林业扶贫绩效水平较高,独山县绩效提升最快,而罗城县不管是绩效水平还是增长幅度都处于较低水平;4县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林业扶贫绩效仍需进一步提升。针对评估结果以及贫困县林业定点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对吴起县生态护林员就业扶贫、林业项目倾斜扶贫、林业产业增收扶贫、造林绿化劳务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等五大扶贫模式成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电商消费和红色旅游两种扶贫模式,以进一步增强扶贫动力,拓宽扶贫渠道,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富裕。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市林业技能开发站林产值调研组与禄劝县林业局产业办共同对禄劝县96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各乡(镇、街道)进行调查,开展现场访谈,对调查区域的贫困现状和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状况进行数据采集并整理,全面了解当地研究对象的实情,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林业对其帮扶的具体作用以及还需改善的地方进行相关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十三五"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实施"精准生态扶贫",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精准生态扶贫",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内需和出口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实施"精准生态扶贫"必须确立脱贫致富与生态改善双重目标;在对扶贫区生态状况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分类施策;建立政府引导下市场化导向的精准生态扶贫体系;建立健全提升精准生态扶贫成效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资产收益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新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对贫困程度深、林业资产丰富的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武陵山片区林业资产收益扶贫的动力来源于多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全面脱贫政策下的财政和金融创新扶持、成功模式的效仿。在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中,需要财政资金牵引林农自有资源、社会资本进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运行中,发挥多元资金合力,提高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世界银行在生态扶贫领域通过科学而全面的项目设计,坚持将林业发展、能力建设以及科技支撑等作为生态扶贫项目的重要部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章通过对世行官方报告、项目评估资料和世行咨询专家提供的观点等资料的梳理总结,介绍了世行先进的林业生态扶贫经验,以期为国内探索生态扶贫新机制、拓展生态扶贫视野和格局、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在精准扶贫战略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在新时期,精准扶贫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探究了生态文明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下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促进精准扶贫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收集中国西部12省(区、市)2009—2020年的统计面板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从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就业拉动、智力帮扶等4个维度,建立林业生态扶贫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林业生态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林业生态扶贫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林业生态扶贫变化1%时,将带动农民收入提高1.92%,且存在长期效应;林业产业结构在林业生态扶贫对农民收入影响中具有显著调节效应。为了林业生态扶贫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政府主导”和“市场活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