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公益林价值补偿意愿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意愿调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井冈山林区生态公益林价值补偿意愿支付值进行系统分析,并对2001~2010年间区域内居民的意愿支付数量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区域内居民享受生态公益林价值的意愿支付费用相差较大,平均意愿支付值约为调查者数量累积百分数的62.27%;意愿支付值的大小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年人均收入。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大样本问卷调查和研究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对生态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其次是林龄;对生态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家庭劳动力。从单位面积补偿标准来看,林龄、家庭劳动力和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是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上述计量分析结果和样地经济损失测算结果,提出按照龄级分别制订生态补偿标准,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比例为112∶97∶74;分树种制订补偿标准,杉木、桉树、马尾松、阔叶树和木麻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比例为96∶115∶56∶74∶59;依据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制订补偿标准;根据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制订补偿标准等。  相似文献   

3.
目前,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发展面临着过分依赖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补偿机制僵化、林农收益较低、公益林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给付主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受偿主体四个层次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多渠道补偿机制模型。给付主体为政府和社会相配合;补偿方式为现金补偿、技术补偿和能力补偿相结合;补偿标准兼顾生态效益价值和经济价值;受偿主体涵盖林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公众、企业和林农的多元互动的良好局面,由此提高和保障林农收益,激发其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在对福建省50个样本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排序选择模型对村集体所有的马尾松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村劳动力人数、村有林地面积、村本年总支出对村集体愿意接受的马尾松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受益者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人数、家庭纯收入、对受益者是否产生影响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支付意愿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年龄、家庭总人口、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是否了解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具有负向的显著影响。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议:促进居民收入提高;让受益者了解保护生态公益林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建立受益者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永安市样本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研究私人所有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林业收入占比、生态补偿满意度、生态公益林起源、树龄、营林成本和联户户数对私人所有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对生态公益林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从生态公益林责任主体的确认、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调整机制四个方面对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择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意愿调查,建立二元离散选择模型,以此来分析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情况,得出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影响居民生态补偿的因素,计算生态补偿支付额度,并总结生态补偿的障碍。研究表明:在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生态补偿以及环境重要性的了解程度的变动,都会对居民生态补偿有所影响,而且计算得出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额度偏低,为357.04元/年,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分析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支付卡式条件价值法(CVM),Tobit模型,分位数回归(QR)。研究结果:(1)69.46%的受访农户对现行生态公益林标准并不满意,农户期望的补偿标准为38.54~48.29元/(亩·年),约为现行标准的3.85~4.83倍;(2)农户的个体特征、资源禀赋、主观认知、政策参与均是影响其受偿意愿的关键因素,其中,林地比重、政策满意度、是否享有政策对受偿意愿的作用明显;(3)若在提升补偿标准的同时制定差异化补偿,相较于新参与政策的农户,应优先提高对原先已参与政策农户的补偿,且林地比重应作为重要参考因素。研究结论:应参考农户受偿意愿,适当提升公益林补偿标准;可结合农户异质性,探索差异化补偿;加强宣传,提升农户森林保护意识和政策满意度;同时,通过公共建设和产业扶持,促进补偿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适宜的生态补偿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内外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表明最低生态补偿应能弥补农户环境参与的全部成本;考虑到生态保护的公平原则,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应包括退耕还林的生态服务价值。本文以重庆万州退耕还林为例,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成本流、保护拍卖和选择实验法,分别估算了基于农户退耕还林成本、接受意愿和生态环境价值贡献基础上的退耕还林补偿水平。不同补偿原则下的测算结果发现,现有退耕还林农户补贴严重不足。适宜的生态补偿标准是确保退耕还林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前提,也是政府政策设计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于黑龙江省农田生态补偿意愿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意愿调查法(CVM),采取实地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农户对象,推广农田生态补偿意义,深入了解农户对于农田生态补偿认识及生态补偿的意愿,为黑龙江省农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调查地点选择了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以水稻作为基准农作物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为受访者对于生态补偿响应比较积极,充分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八个假设条件进行了深入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了解受访者对特定假设条件下的意愿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设,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并颁布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创新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提高全社会广大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属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省份,对生态公益林实行资金补偿既有紧迫性、又具战略性。通过对山西省生态公益林建设问题的调查,提出了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进一步明确涵义、核定范围和重点、制定具体补偿办法、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政策措施等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实施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四年后,文章对新疆南北疆的牧民草地保护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下牧民对草地保护的意愿,并依据调研数据对家庭经营特征、草地生态补偿、草地保护效果评价等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补偿下新疆牧民自发性草地保护意愿程度较低,仅有14.56%的牧民愿意自发进行草原保护,68.93%的牧民愿意在政府等部门的帮助下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只有16.51%的牧民不愿意参与草地保护工作。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牧业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草场产权、牧区生态保护补贴、牧民草地保护效果评价对牧民自发草地保护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牧业支出对牧民自发草地保护意愿影响负向显著。  相似文献   

15.
林农既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接受者,又是参与生态公益林管育的微观决策主体。文章基于江西省的753份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林农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地理环境特征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等四个维度出发,利用二元Logit模型,经过三次配对后实证分析林农参与生态公益林管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体特征中林农性别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影响显著,其余变量无显著影响;家庭特征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有显著影响;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满意度对林农参与愿意影响显著;生态公益林管育政策了解程度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有一般影响;距离乡镇政府远近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从发展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生态公益林管育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立生态公共服务政府购买机制,加快我国政府生态管理职能转变,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有助于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是地方政府继林权改革后实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创新,也是行政性的生态公共服务购买方式。文章基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平县、顺昌县和沙县的实地数据,围绕直接赎买、租赁、改造提升等不同模式,分析政府控制和社会动员不同强度下,各地商品林赎买的绩效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主要结论:(1)在政府控制强的地区,政策宣传到位,使民众了解政策目的,对政策的生态绩效有正向作用。(2)林改中没有细分林权的地区,小农户林地少、资本量小,被排除在政策之外,对政策的经济绩效评价最差。(3)在政府禁伐控制度较松,允许社会力量参与改造提升的地区,政府回应性差将显著降低政策的经济绩效。(4)拥有森林经营经验有助于提升严格控制区农户的经济效益,对弱行政控制区的生态绩效也有较大帮助。研究得出2点启示:(1)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商品林赎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减少民众的抵触情绪;根据各地林权细分的具体情况,允许制度多样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拓展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渠道,将绿色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治理结合起来,推进"生态的经济化",实现投资的乘数效应。(2)要加强政府回应性,想方设法将小农户纳入生态扶贫工作中。因地制宜采用经济补偿(补助)、特许经营、合同外包、项目申请制等政策工具,通过多样化的购买方式推进生态服务市场化供给。  相似文献   

17.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涉及多方相关利益者,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该政策的态度与认知,对进一步完善该政策、提高政策实施效率提供客观依据。文章以江西省和铜鼓县、以及三都镇大槽村为三级调查对象,采用参与式调查分析方法,以受偿方的利益相关者为重点,分别对省、县、乡林业管理部门,村委会、林农以及木材加工厂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访谈、关键人物访谈、群体讨论和问卷调查,在整理相关利益者各自看法基础上,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外出就业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河南省调查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对河南省农村的社会调查资料,就农民外出就业意愿及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仍然倾向于选择以农地经营为主、外出务工为辅的“农兼型”就业模式,但未能在农地经营上实现充分就业的农民和认为种粮不划算的农民外出就业的倾向明显偏高;家庭经济状况差是农民外出就业的最重要动因,二者呈现负相关性;农民外出就业普遍面临自身技能瓶颈与交易费用居高的双重困惑,还经常受到许多歧视与伤害。  相似文献   

19.
潘德敏 《南方农村》2011,27(3):87-91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萝岗区农民培训效果、农民培训意愿的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培训存在的不足,剖析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为本开展农民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主要牧区实施的草地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证研究显示,现行政策存在补偿标准偏低、欠缺与地方性知识的沟通与对接、缺乏科学的监管机制等不足。为构建符合草地生态现实的草地生态补偿机制,应当合理确定补偿主体、受偿主体、补偿标准,拓展补偿途径,建立草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以及配套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