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经界》2001,(10)
遭重创矢志不移香港合和公司主席胡应湘一直被公认是香港基建业的先驱。早在80年代后期,就开始返回内地发展高速公路和电力建设,同时在东南亚兴建铁路交通设施。香港回归前,曾经有人预言,有亚洲基建大王之称的胡应湘是1997之后香港最有钱的人。然而,90年代末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令他的基建宏图遭到重创:在泰国的高速公路、铁路项目中途搁浅,印度尼西亚的电厂建设半截停建。前者令公司撇账54亿港币,后者损失44亿港币。但这并没能摧毁他的雄心和斗志,生意失意,他韬光养晦,把精力集中在香港的酒店和住宅项目上,默默耕耘。作为一个土木建筑工程师,他不失本色孜孜以求,全情投入设计与建设,受到香港业界的好评与钦佩。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至今仍感到无奈"真是想不到会那样,早知道早就卖掉所有产业,退休就好了"。不过令他稍觉安慰的是,这次亏损没有拖累银行和朋友,又因为他及时卖出"亚电"减债,使公司避免了危机,但损失最大的就是  相似文献   

2.
1991年6月港合和实业集团股市集资超过58亿港元的计划,创上市公司供股集资的最高纪录。胡应湘是该集团的最大股东和董事经理。在他的设计和投资下,建成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联检大厦、东莞沙角发电B厂,正参与筹建广深珠高速公路。他率先倡议开发西海港,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地产计划。胡氏经营的成功,主要在善于集资。沙角B厂投资仅3亿港元,向银行借款达33亿港元。但他决不轻易言借,只有在项目大局已定,成事在望才向银行筹措。  相似文献   

3.
海外业务增长快于国内铁路基建行业成出海先锋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后,国内铁路基建行业率先"出海",成为开路先锋。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在铁路出海项目中,目前至少已经启动建设的有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  相似文献   

4.
从一中外合资企业谈办好合资企业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合资企业基本情况 深圳××自行车有限公司是深圳轻工业公司与香港××自行车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企业.1998年8月破土基建,第二年1月6日正式投产.双方各投资2,000万港币,总投资额为4,000万港币.产量设计能力为年产50万辆.生产工艺和设备主要从日本、法国、美国、香港国家和地区引进.  相似文献   

5.
许晓岚 《广告导报》2007,(11):134-134
最近,继盛大、网易、九城和完美时空四家网游公司在纳斯达克(NASDAQ)成功上市后。金山亦于本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募集了6.26亿港币,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也既将在纽交所演奏他的网游财富神话,同时福州一家网游公司网龙在香港港上市也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另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新浪、搜狐也进入网游行业。  相似文献   

6.
《财经界》2001,(9)
美国经济不景,联邦储备局7次减息。与美元联席汇率的港币大受冲击,活期存款的利率已跌至2厘,使"食息一族"预算大失。香港不少经营完善的蓝筹公司,以往派息慷慨,除了小股东受惠外。大股东更是直接得益。其中恒基地产(0012)主席李兆基,在过去5年收息超过110亿港币,最近3年收取的利息也达到52亿港元,成为香港名符其实的收息大王。香港回归之前几年,地产价格节节上升,李兆基的恒基地产(0012)盈利年年增长.股息源源不绝,又由于他的持股量高达64%以上,所以他始终是香港收取股  相似文献   

7.
"面粉比面包贵",香港地产龙头新鸿基,在旧城造新中搜寻优质标的。作为市值超过2700亿港币的香港龙头发展商,新鸿基地产(0016.HK)扎根香港大本营,上市40多年间,在香港、新加坡及中国内地持有多个地标性建筑。除了顶级豪宅、商业物业外,城市新造一直是新鸿基地产的第三大拳头优势。其在香港操盘西九龙项目、沙田开发等城市新造项目,建造的商业综合体和配  相似文献   

8.
美国经济不景,联邦储备局7次减息。与美元联席汇率的港币大受冲击,活期存款的利率已跌至2厘,使"食息一族"预算大失。香港不少经营完善的蓝筹公司,以往派息慷慨,除了小股东受惠外。大股东更是直接得益。其中恒基地产(0012)主席李兆基,在过去5年收息超过110亿港币,最近3年收取的利息也达到52亿港元,成为香港名符其实的收息大王。香港回归之前几年,地产价格节节上升,李兆基的恒基地产(0012)盈利年年增长.股息源源不绝,又由于他的持股量高达64%以上,所以他始终是香港收取股  相似文献   

9.
袁瑛 《商务周刊》2008,(23):163-163
当听到"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今年四季度投资总规模要达到4000亿元……"这样的话语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口中说出时,紫光捷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屈山认为公司再次"加速跑"的机会到来了。"两万亿投资进入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这对于捷通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他对《商务周刊》说。自2002年紫光捷通在高速公路机电项目上获得研发突破之后,过去的6年间,紫光捷通销售合同年  相似文献   

10.
阿里 《致富时代》2011,(10):38-39
香港"苏黎世亚洲"邮票拍卖会今年8月15日圆满结束,创下2400万港币总成交额。其中,1980年发行的"庚申8分猴年全新原胶版票",最终以143.75万港币成交,超越原先120万港币高估价,刷新猴年版票最高成交价世界拍卖纪录;一枚1968年《全国山河一片红》8分票,最终以69万港币成交,备受瞩目。相对于低迷的股市、基金,邮票市场的火热让人眼红。邮票投资虽属大众收藏:门槛低,老少皆宜,但投资要想赚  相似文献   

11.
《商》2012,(16):29-29
当下国内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中央在本轮稳经济增长过程中再次强调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最近铁道部在6月和7月30日发布的《2012年第三期铁路建设债券募集说明书》中两次提高了铁路基建投资额,共计640亿元。除了在中央主导的铁路、公路等传统基建项目之外,从贵州到长沙,再到上海,地方政府的一系列的扩内需、稳增长政策频出。  相似文献   

12.
曾有人预言,全球化将消灭中间商,但作为香港最大的中间贸易商,创立于1906年的利丰集团,却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断壮大,成为香港最具竞争力的跨国集团。即使在危机重重的2008年,依然实现营业额1107.22亿港币,盈利24.22亿港币。在平的世界中竞争,利丰的诀窍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早在80年代,驻港中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借壳上市",1984年1月,香港中银集团与华润集团合组新琼企业有限公司,以1.8亿元港币收购上市公司康力34.8%的股权;几乎在同时,华润集团与其它中资机构收购天安中国,是驻港中资企业"借壳上市"的最早行动.90年代,香港中资企业几度掀起借壳上市及参股上市公司的高潮.但是,真正的第一只内地注册境外上市股票还是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的青岛啤酒H股.境外上市的内地企业几经跌宕,既有过数百倍乃至上千倍超额认购的荣耀,也见证过无人问津而被迫取消发行的尴尬.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0月23日,由北京市政府"出资引导、市场化运作"由多家机构出资成立了"北京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园招标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等3大经济实体,总投资17亿元,将全面启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中关村的地位令世人瞩目其实早在今年6月份,国务院作出的"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的决定,就赋予了中关村全新的目标和内涵。这是我们继80年代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90年代开发浦东新区之后的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21日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8157),以配售H股方式集资3.2亿元港币,所发行的7.1亿H股获得2.66倍的超额认购,成为2001年香港创业板最大的新上市集资公司。对此首信总裁汪旭谈了首信上市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司     
《光彩》2009,(8)
中粮联手厚朴61亿港币入主蒙牛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7月6日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分别向蒙牛认购新股,以及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新公司在分别完成相关收购后将持有蒙牛扩大后股本的20%,成为"中国蒙牛"第一大股东。  相似文献   

17.
铁路项目建设"跨越式"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地方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地方铁路融资路径受限,内源性融资无法充分利用,铁路投资建设资金缺口不断加大,由地方出资主导的铁路项目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筹措以及如何解决后续的还贷压力,地方铁路公司融资可持续发展路径迫切需要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发行概况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中银香港")2008年7月11日宣布发行港币20圆面额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港币纪念钞票(下称"港币奥运钞")共400万张,以迎接和纪念北京奥运会。港币奥运钞于7月16日到31日在中银香港指定的50家分行  相似文献   

19.
<正>南方日报10月11日报道,香港"限奶令"或被撤销的消息已盛传数月,但进入10月缺货压力仍未解除,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日前明确放话,当局不会轻易撤销"限奶令"。内地家长热切的期盼被泼了一瓢冷水。早在9月底,就有香港媒体报  相似文献   

20.
铁路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设施,关系着国计民生,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铁路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如何管好用好铁路建设资金是铁路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必然问题,近年来,铁路基建项目的任务不断加重,由于路网建设投资规模大,设计标准高,资金流量大,给财务管理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该文通过分析目前铁路基建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强化和完善铁路基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