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东文 《上海房地》2022,(10):38-41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基层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治理领域的重点。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新兴领域。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有着深刻的逻辑理路。这种模式的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鲜明的人民性,历史逻辑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现实逻辑来源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再下沉”。当前,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存在一些现实偏差,例如小区党组织组织力有待提升、制度供给体系有待完善、多元共治主体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面对产生的现实偏差,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的实践进路主要包括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加强小区党组织建设、以模式创新为核心强化制度体系供给、以组织嵌入为核心激发多元共治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李辉  孙逸啸 《城市问题》2022,(11):65-73
数字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实现了多维技术赋权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Z市“公共危机技术治理网络”的实践表明,危机技术治理以社会赋能激活社会表达机制与国家信息获取通道,在促进普通群众危机治理参与意愿的同时提升国家社会感知力度;以组织赋能实现行政体制的治理动员,在破除传统条块制约的同时增强国家危机治理能力;以制度赋能形塑政社协作机制,在智能研判数据信息服务决策的同时,通过以政策实施为载体的国家权力再嵌入,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逻辑。公共危机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取得了推动国家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关爽 《城市问题》2022,(7):84-93
基于数字平台治理功能演化与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视角,从链接机制、数据化机制、扩展机制与动员机制四个维度探讨了数字平台如何助力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平台的不当使用可能引发权力—权利关系格局失衡、多元治理主体责任归属、数据安全与公共利益的实现等问题及新的数字不平等。讨论了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与社会失序的现实可能性,指出在平台驱动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需要从技术赋能、数据驱动、主体赋责和治理重构等四个方面着手推动,并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规避其可能带来的治理风险,推动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与治理制度的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技术环境不断变迁,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面临着利益多元、场景复杂以及效率低下等诸多困境,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亟需加强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城市治理数字化、智慧化升级.为此,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智慧治理方法体系,该体系以DIKW模型为逻辑指导,结合数字孪生技术特征构建出城市隐秩序显性化的机制原理,并对其概念模型、体系架构等进行具体阐述.最后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进一步阐明数字孪生驱动下城市智慧治理的实现逻辑、平台架构及其能力体系,以期为城市智慧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凯 《财会月刊》2023,(3):108-113
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有必要重新定位环境政策跟踪审计,从而为政府调整环境政策、提升审计工作质效提供动能支撑。本文立足环境政策跟踪审计难点与技术思路,以框架设计、功能逻辑、体系构建与实用价值层面为着力点,创新性地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环境政策跟踪审计体系。进一步地,提出完善环境政策审计制度部署、构筑多元主体协同机制、铺设审计数字新基建等实施建议,以期助力环境政策跟踪审计体系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6.
行政区划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管理向治理转化过程中学界对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政府与社会参与的行动策略研究尚显不足。以公共性理论为基础,对Y社区调整为街道的过程考察后认为对体制资源的吸纳是社区进行区划调整的行政逻辑,需要平衡好政府逻辑与社会参与间的张力。研究发现,政府为了确保区划调整方案得到执行的同时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权而采取了分散式协商的行动策略,在控制与赋权并存的逻辑下对不同参与主体进行规范,但因主体利益不同,参与的社会主体公共意识、参与逻辑存在差异,出现参与需求程度与协商空间大小失衡的情况,这既与我国公权力现有的作用发挥形式存在关联,也说明社会的公共性精神需要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7.
李萌 《西部财会》2022,(11):78-80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际经贸体系已初步形成,国内积极推进国际经贸体系的发展,共同为数字经济法治建设提供机遇,但又迎来全球贸易“南北差异”持续扩大、数字法治治理碎片化、国际保守势力影响等挑战。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应用差异、贸易信息不对称、贸易有关法律滞后等都会加大法律风险。为此,数字经济法治建设应完善数字治理逻辑、加大贸易信息公开机制、健全数字经济法治体系,以保障“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首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即将发布,这对于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弘扬社会道德,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社会信用体系以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形成动力;以信用服务行业主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支撑;以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作保障的国家社会治理机制。它的核心作用在于,记录社会主体信用状况,揭示社会主体信用优劣,警示社会主体信用风险,并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可以充分调动市场自身的力量净化环境,降低发展成本,降低发展风险,弘扬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9.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已结束,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条块协同互动机制不完善、基层治理权责不匹配、社会主体参与水平不高、信息数据共享与关联不足等问题和难点。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域社会治理政府职责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和减负放权赋能,提升多元主体共治能力,完善智能化治理体系,健全资源要素配置保障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区营造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等语境下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路径。日本社区营造经历了社会制度与规划体系的转型,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转变,其服从于资本逻辑,是通过空间调控进行空间关系再生产的表现。引入“资本循环”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分析资本、权利与空间生产及再生产的关系,阐述资本逻辑下日本社区空间发展的本质及权利逻辑下社区空间治理的模式。通过借鉴日本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坚持顶层设计以实现社区自主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促进社区空间正义,以及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重建社会资本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社区营造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数字平台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通过对C镇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智能码”平台案例研究发现,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悬浮化的问题,具体包括平台数据悬浮于真实社会问题、平台规则悬浮于问题处置需求、平台知识悬浮于社会治理情境、平台运行悬浮于基层治理过程等。基于行动者及其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从行动目标、知识、权力和规则等维度解释了城市基层数字平台悬浮化的发生逻辑,为规避潜在风险、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巧华 《财会月刊》2022,(22):148-153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带来高效和便利的同时也引致新的风险和争议。在此背景下,企业科技向善的呼吁应运而生,如何向善成为重要议题。本文按照“不善原因——突破路径”的逻辑,首先对科技创新与应用不善的原因展开分析,再从数字技术对企业组织形态的影响、企业向利与科技向善的耦合统一,以及企业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实现风险预测等方面,思考如何促进企业科技向善和规避不善的问题。研究表明,企业科技向善不仅需要科技伦理治理,而且需要作为经济社会微观主体的企业善利同构,同时基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将有助于降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助于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治,降低科技治理成本和提升社会生产经济效率,进而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转移",社区无疑成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阵地,城市社区治理的成效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日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进程加快,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区智能化建设成为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成效的重要方式。我国也积极提倡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应当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发挥多主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伴随国内外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效益成为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目前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际情况,设计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是现阶段可行性较高的评估手段。在三元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可建立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从信息网络空间、实体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3个空间维度设计三级指标,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数字生产力、融合转型、国际化、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人力资本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选取具体考察点。下一步,研究将继续优化评价方法论、收集数据开展分析试测、推动标准体系建设,从而以评促建,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安全观的视角出发,以跨区域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为研究对象,将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辅以逻辑阐释,尝试说明新时代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样态。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技术治理”与“情感治理”进行理论对比,进而提出“嵌入式治理”的环境治理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主体—制度—行为”三重环境治理逻辑,由此说明在多元化主体嵌入下呈现出的多维度制度及其背后差异化的社会分工。最后,提出生态安全观下跨区域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治理路径:一是通过政策“再造”,增强政策“耦合度”;二是以“主体+资源”的嵌入式“统合”治理,构建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多主体协作,重构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底线与边界:治理视角下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配置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日益紧缺的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对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时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不仅意味着集约持续发展,更成为国土空间治理意志的新表达,是链接宏观发展政策与微观资源利用的治理协调平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尝试以空间治理为线索,梳理中国语境下土地资源配置背后的治理逻辑演进,回溯历次因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而萌发的土地资源配置逻辑转型,将其总体分为计划治理、管制治理、政策治理、底线治理四个特征阶段.在剖析"底线治理"背景下治理模式和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治理格局的"三大底线",明晰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职能边界,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共责的空间治理模式,以对未来空间规划制度设计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郑石桥 《财会月刊》2020,(10):81-84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按委托代理关系及应对责任、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审计需求及其定位的逻辑顺序,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审计需求,并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需求的理论框架.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中,存在多种以资源托付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为此,委托人会推动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并将这些治理机制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中.审计作为治理机制之一,不直接履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职能,而是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责任主体的应对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其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并推动这些问题得到整改,其具体定位为制衡机制、监督机制和监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字科技与数字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变革、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可能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对人类的长远发展造成威胁。与其他新兴科技和产业一样,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技术与产业不确定性大、演进速度快、复杂程度高等特点,由此导致数字经济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依靠法律、政策的传统治理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引入科技伦理治理,以推动数字经济沿着有利于人类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19.
梁伟萍 《活力》2023,(11):19-21+25
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直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能。在国家面向农村发展提出乡村振兴新战略、新要求的同时,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导向尚未获得全面贯彻,部分地区的农村党组织有弱化、虚化与功能边缘化的倾向,建设内生能量驱动的乡村治理体系任重道远,探寻党建引领嵌入乡村治理从而推进乡村善治的做法时不我待。本文基于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逻辑,通过研究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功能调适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治理主体优化、乡村治理网络重构、乡村内生力量激活三大策略,旨在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工作的内生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刘成 《城市问题》2023,(5):44-53
元宇宙为城市治理开辟出新的进化方向,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的中国城市亟需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基于政策反馈理论,以全球第一个进军元宇宙的城市——首尔为案例,全面梳理了首尔元宇宙城市治理的建构逻辑和行动策略。研究发现,过去数字治理的历史深刻影响首尔元宇宙城市治理的建构动机、主体、内容和路径要素,并形成了以服务发展为导向、多主体共建、全领域嵌入、科学规划与支持本土为特征的实践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从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发展、多元共建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元宇宙城市治理的政策启示,以期为我国的城市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