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良性循环具有决定性作用。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消费率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而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增加民众收入的一个重要思路:创造条件让更多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要增加民众财产性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财产性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2.
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实施研究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并就转移支付对减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持续拉大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消费和投资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居民的消费需求、资本积累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努力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4.
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关系;严格证明了收入差距扩大起到降低消费需求水平的负向作用;对当前中国收入差距及其对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际测算;最后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测算表明,在当前中国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按国家统计局划定)的收入总量占全体居民收入总量的70%左右。但这些高收入阶层目前的平均消费倾向仍较高,收入差距尚不是构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提高总量收入水平与缩小收入差距并举,才是政策应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居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而这又必然会导致消费的稳步增长,消费的增长不仅仅是表现在消费量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其结构的升级。就目前来看,我国还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必然导致收入提高,而且还会促使新一轮的消费热点产生,从而升级消费结构,让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向着良性循环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仲 《经济界》2001,(3):19-23
保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合理增长速度,使之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既是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良性循环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改革初期,由于改变了长期实行的低收入、低消费政策,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极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逐渐呈下降趋势。9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缓慢,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过于缓慢,加上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投资率居高不下,成为近年来需求不足的主要成因。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基本情况 一般说来,居民实…  相似文献   

7.
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泗凯 《企业导报》2009,(11):30-31
以规模收入分配为基础,通过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问题,希望通过对我国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寻找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途径,为政府部门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症结,国家作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部署。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属于最终需求,它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需求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数据都表明,居民消费占消费需求的比重大致在80%左右,是消费需求的主体。因此,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应当着力解决如何培育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一)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显示了居民对其收入进行消…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我国将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老百姓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我国将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拟合关系,并构建我国城乡1978-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计量检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从降低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着手,可以有效的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最终提高全民消费需求,这是解决居民"收入--消费"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1.
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经济研究的重点,当然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最近几年,国家、省和市都出台了很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希望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前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再可行,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到消费上面,消费也是经济发展的归宿.本文围绕扬州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分析影响扬州城乡居民收入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并寻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为此,国家先后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但却未使我国经济彻底走出低迷状态。因此,运用税收杠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消费需求占我国总需求的一半以上,是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并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拟就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税收杠杆刺激消费需求作一探讨。   一、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   近几年,我国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均收入增长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占人口比重较少的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快速增加,而具有高消…  相似文献   

13.
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是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居住、汽车等传统消费热点的热度降低,我国消费需求扩张的动力有所弱化,未来必须从国民经济战略调整和消费的持续健康发展角度出发,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一、基本思路1.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要紧扣"人的需要"。从现实来看,不同群体,特别是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分层特征非常明显,高、中、低收入群体存在着不同的主导性消费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这些将成为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着力点,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对于消费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我国的技术创新问题,运用需求拉动假说,论证了消费者是技术的创新者,消费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出重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规范收入分配,平衡收入差距,大力培育消费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差距却仍然相当显著。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重庆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其相应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有显著的负作用;从而得出结论,重庆市应高度重视城乡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的差距,通过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6,(27):27-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相应大幅提高,但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本文对我国收入差距和消费需求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从消费率和消费结构两方面,在理论层面上分析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在实证层面上,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本文分别对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居民消费性支出和基尼系数进行经典计量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宋则最近在《中国入世过渡期的消费政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加入WTO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存在五大影响:一是世界各地的消费品和服务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将缓解国内消费品供求矛盾,增加有效供给,释放中高收入群体一部分消费购买力存量,促进消费总量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扩大,既能带动生产能力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又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同时,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带动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因此,探究消费、收入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不仅是解决铁岭市当前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带动乏力问题的迫切需要,也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通过对重庆市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分析,说明了收入变动和价格波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了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新形势下解决消费需求不足应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市化。本文主要考察了浙江省长期内收入与消费的数据,分两个时间阶段,两个消费主体(城镇与农村)来研究浙江省的消费水平与消费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