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馨 《中国土地》2006,(5):19-20
理论分析要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就要先明确土地生态规划的概念。本文采用吴次芳等编著的《土地生态学》的定义,即以协调人—自然—土地为核心,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制定的时间安排和空间部署。土地生态规划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更多研究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土地生态系统长期运行发展的战略部署。将土地生态规划定位在城市,便是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以城市土地为对象,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城市土地区位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对土地生…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收利用过程中福利与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征收利用过程中存在福利和效率损失.本文利用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征收利用过程中的福利与效率损失,并对土地征收利用过程行为主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文章最后从不同征收目的,即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两方面针对性的提出减少福利和效率损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识别与分析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质环境因素,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结论:地质环境因素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4.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规划金笠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从国际发达国家近30年来经济结构的发展上看,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由40%左右上升到60%~70%。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其二产用地...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规划属于风险规划,同样存在着规划风险.土地利用规划风险一般根据风险性质和规划的内容分为两类.土地利用规划风险控制的方法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转移.在实践中,风险预防远比风险转移更重要.风险预防可以将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甚至于避免出现损失:而风险转移虽然减轻了参保者的负担,但风险的转移意味着规划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因此,土地利用规划风险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6.
生态理念土地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重点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土地利用规划需坚持合理性、科学性原则,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生态理念角度出发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以科学地规划、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又称"土地规划".指对土地利用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代的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两类:(1)区域性规划.指在较大范围内(如经济区、行政区或江河流域)划分各类用地并配置水利、电力、交通、文化教育等各种设施,以保证该区各项事业的发展.(2)企业内部规划.指农业企业内的排灌渠系、道路、居民点、各种农用地的配置.在规划过程中,要对许多设计方案加以比较,并给予经济评价,择优选定后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8.
运用规划手段不断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是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的状况 ,探讨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城市规划方法 ;研究方法是综合分析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论是提出综合运用规划手段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未 《中国土地》2003,(3):18-21
目前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规划的编制正从原来的“技术性”逐步转变为“政策性”,规划的管理也从以前的“技术型”转变为“综合型”,逐步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参与程度的多少及其成功与否,将成为衡量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以人为本”的本质上来说,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公众行为。公众自始至终都应该是规划所服务的唯一对象,公众参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那么,“公众参与”在我国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设计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资料比较与归纳分析方法,总结了上轮规划实施评价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需求、围绕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建设目标,提出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研究制定中,明确涉及规划实施评估的条款;对规划实施评估的目的、时限、主体、程序予以规定;并依据规划层级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评估需求,开展工作体系与技术体系等基础建设工作,为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完善规划体系和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目的:通过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论:在完善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内涵,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将规划公众参与对象群众化、分层次多形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完成了绘图、测量、分类。制表和计算之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即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的衔接问题,未来土地利用的空间(OpenSPace)和有效的交通运输网等相联系。在规划与实践过程中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规划中的每一个不同变量都相互配合吗”?“土地利用,开放空间和交通运输是有条理的组织吗”?“规划真能成功地解决社会目标的基本矛盾和问题吗”?“社会能承担保证规划中执行的各项措施吗”?“公众和私人的利益考虑的周全吗”?有市民参与论证规划的可能性吗”?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过程是一种土地利用的变动过程,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约束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需要改革和创新.推动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完善土地流转和土地置换制度是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方向:明晰产权关系,可行农地私有化、建立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价值评价制度,完善城乡土地间转换制度,建立城乡土地置换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基础、城市用地结构建设、城市用地布局组织3个核心问题,探讨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与使用利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需求巨大,城市存量土地粗放利用,而耕地资源又严重不足.因此,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利用的概念出发,通过介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历程,对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地利用协调度和潜力度模型,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性进行测算,评价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挖潜目标之间的差距。结果不但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和潜力度,还能根据单个序参量的功效分找出引起系统不协调的具体指标及其实际水;找出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概念规划将发展战略与利用空间相结合,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和空间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规划的要求.提出基于规划理念与方法的土地利用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并与原有战略研究的内容和成果相结合,共同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以大同市为实例,具体说明土地利用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章第五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的,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的约定或者土地使用权划拨批准文件的规定使用土地;确需改变该幅土地建设用途的,应当经有关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改变土地用途的,在报批前,应当先经有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相似文献   

19.
在对紧凑城市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提出了"以高密度开发为准则、重视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以分散的集中为引导、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以混合用地模式为指导、优化各类用地的空间组合,以和谐舒适为目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用地"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均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均衡问题的产生背景、原因及其理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私人决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防止因市场失灵造成的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但是,中国现行规划在土地利用主体利益均衡方面存在制度缺陷,使其难以解决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这是现行规划实施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是技术支持下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应树立土地利用主体的利益与责任、以及利用中的代际之间、人地之间的均衡观,注重土地利用的多目标协调,实现规划代内利益均衡和代际间公平的同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