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经贸实践》2004,(8):8-11
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产业带是浙江三大产业带之一,该区域除义乌、永康以及东阳、金华市区工业基础比较好以外,金衢、金丽沿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属于浙江欠发达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实际,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本地区的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是争取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坚持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所必需持有的区域观,主体功能区理论的提出有利于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平衡基础上推动工业化发展。主体功能区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具有共生耦合关系,二者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贸实践》2013,(10):10-11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突出浙商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浙江民资、产业、资金、人才、科技等优势,积极对接阿克苏地区特色资源潜在优势,大力推动产业和要素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初步形成了“造血”、“输血”并重的产业援疆格局,全面助推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新型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智祥 《经贸实践》2002,(12):10-1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完成这项任务,报告提出应从八个方面人手,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列在了第一条。其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新的提法。为此,明晰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探索适合浙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冉红 《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04-205
建立生态工业体系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结合鄱阳湖区域的实际,建立了以资源、经济和技术为导向的区域工业生态化测评体系,以此揭示区域工业生态化实际水平,为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谢力群 《经贸实践》2011,(12):12-13
(一)我省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全国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决定着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浙江经济的发展进程不可能"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7.
针对已有对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研究忽略地理空间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向性问题,探索地理空间异质性和依赖性对省域新型工业化的影响,从新的角度认识省域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形成的空间机理。以地域差异显著的云南省为分析的空间单元,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地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理空间异质性和依赖性对该省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影响明显,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地域分布格局,滇中以区域中心城市昆明为极点,区域工业化辐射带动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区域经济增长极工业化发展溢出效应对滇中工业化整体提升作用较大;滇西地区是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带,区域中心城市工业化发展并没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工业化形成整体落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楚雄、玉溪、红河西部边境为界,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分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东部是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高值-高值的热点区域,而西部则是发展低值-低值冷点区域,东西部工业化发展地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维祥  唐根年 《经济地理》2004,24(1):13-16,30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文章从农村人口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等方面,对区域块状经济在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块状经济成为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对江苏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进行系统性研究,根据江苏省新型工业化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新动态构建江苏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有效反映了区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起到服务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贸实践》2004,(2):19-21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任务,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十六大的战略决策,结合浙江实际,作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  相似文献   

11.
浙江是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专业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促进浙江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兴衰不仅关系着地方商贸业的繁荣和财政税收、社会就业、居民收入等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贸实践》2003,(7):18-21
党的十六大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绿色浙江”是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必须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把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绿色浙江”的核心是发展绿色经济,绿  相似文献   

13.
黄平 《财经科学》2008,(2):F0003-F0003
四川省在中国西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地位。依靠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是21世纪初期四川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为艰巨、复杂且十分紧迫的重大现实任务。最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曦著《中国四川工业化发展研究》在分析四川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条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若干问题、困难和障碍,着重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集群与产业整合、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理念、战略思路与实施途径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该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四川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4.
区域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西部地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创新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城市化战略、发展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环境等措施,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区域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测度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和质量是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因而传统工业化测度不能全面测度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质量。本文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试图构建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全面、客观、科学地测度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状态,进而为有关部门加强对工业经济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分析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为核心,通过构建反映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大致情况,发现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据此提出适合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经贸实践》2005,(1):1-1
日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年的工业经济作了谋篇布局,即强工业。这是一个高瞻之举。工业,作为浙江各项产业的基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引擎”作用,工业兴,百业兴:工业强,百业强:工业繁荣,百业繁荣。2005年浙江工业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载 体。  相似文献   

18.
构建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最新统计数据,对我国四大区域15个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简要提出提升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贸实践》2004,(8):1-1
浙江企业信息化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起步于工业汽轮机CAD/CAM设计技术。20多年的摸索,20多年的实践,浙江企业信息化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取得骄人的成就。进人21世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渠爱雪 《经济地理》2006,26(1):55-59,65
文章在建立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以江苏省13个地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江苏省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研究。结果发现全省新型工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分异现象明显,新型工业化层面因素空间表现各异,模式各具特色。基于上述特点,对江苏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构想: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提高全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强化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缩小新型工业化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