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8月18日,国务院召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拉开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大幕。此后,改革试点在作为先行者的吉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陕西、贵州、重庆8省市农信社展开,省级联社相继走上舞台,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纷纷进入我们的视野,改革以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与此同时,8省市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不动摇,扭住发展不放松,业务经营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
没有完成的农信社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晰产权和完善农信社经营管理体制为中心的农信社改革,在经过了8个省市1年的试点以后,中央政府已于2004年8月17日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并决定在除西藏和海南外的其余21个省市全面推开。与以前的历次改革不同,本轮改革在明晰产权的同时,中央政府把对农信社的管理权限下放给省政府,先行推进农信社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均毫无例外地选择了成立省级联社的体制。建立省级联社,已成为各省市的集体行动。由此可以预见,我国农信社行业在本轮改革完成以后,最终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由各省(市)联社控制的格局。应该指出的是,在农信社领域,自下而上的入股以形成一定的联合体, 是绝对必要的。德国合作金融部门的联合与合作为此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正>"小银行、大平台,代表了我国农信社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2013年11月1日,中国银监会周慕冰副主席在浙江省联社调研时如是说。这既是对浙江省联社近年来全面践行"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构想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全国农信社十年深化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为法人行社搭建大平台,打通发展大通道,所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充分肯定。表明在承前启后的农信社改革发展历史关头,全国农信走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走出了未来。  相似文献   

4.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金猴暂栖,玉鸡唱晓。快瞧,充满希望的2005年恃着风挟着雪走过来了。 过去的一年,是农信社改革大踏步前进的一年。首批8个试点省(市)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的体制逐步确立,省级联社先后挂牌,省级工作平台初步建立,农信社各项业务发展取得了可喜发展,农信社的光辉前景初步显现。 当前,21省(区、市)紧紧跟进,第二批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省级行业管理机构已经和正在陆续挂牌,农信社新的管理框架将于近期基本形成。这一切,无疑昭示着中国农信社发展的新时期到来了。  相似文献   

5.
新体制下农信社审计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新的体制下,农信社审计工作应以健全、落实审计监督制度为核心,以促进农信社稳健发展为目标,重点应构建以县市联社内部审计、省级联社行业审计、省级政府审计、中介部门社会审计为重点的审计网络体系。重构信用社内部审计。过去,信用社内部基本上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统一法人后,县市联社审计部门必须转换审计角色,将过去主要以行业自律审计为主,变为主要以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确定江西为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省份后,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中国银监会正确指导下,在省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深化农信社改革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稳步推进,切实做好辖内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目前,省联社已经成立,市县联社产权制度改革正在有序进行。现将《江西省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农信社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将农信社交给省政府管理,并由省政府授权省级联社行使对农信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从当前省级联社的履职情况来看,其管理方式、管理效果与制度设计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些摩擦和偏差。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这种偏差已不再是个例和偶然。  相似文献   

8.
回望十年改革之旅,农信社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成就这段辉煌历程的核心主线和最关键因素"从我国农信社改革整体进程看,省级联社的改革恰恰是农信社改革走向深入的一种表现。这样一种表现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农信社改革越来越市场化。"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革五年多来,一方面,在省级政府授权省级联社履行对农信社行业管理的新体制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对农信社现行管理体制的各种争论和质疑从未停止过,使刚刚步人良性发展轨道的农信社陷入是非之争、模式之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管理体制的正确走向和改革发展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银行业转型如火如荼,农信社转型也在快速推进。各地农信社结合实际,在转变经营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农信社转型发展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样本。纵观各地农信社转型棋局,大多处于法人行社局部设计、自行调整状态,缺乏省级联社的顶层设计和深度变革,没有从根本上转动底盘。农信社改革十年,取得辉煌业绩,背后的经验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发挥了省联社行业管理下的多级  相似文献   

11.
对于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制度设计、运作模式和职能定位等问题各方意见不一,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矛盾。但是我认为,作为一级金融机构,同时也是行使行业管理职责的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省级联社是改制的产物。这次农信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管理权交由省级政府管理。因此,省级联社的成立以及在改革中行使其所赋予的职责理所当然。其次,省级联社是现实的需要。目前,已成立的省级联社已经为数不少。各地在省级联社的职责方面基本与其管理规定相差不多。  相似文献   

12.
农信社省级联社职能优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信社省级机构存在的价值在于其行政管理及服务平台功能。因此,无论省级联社未来的走向是什么,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农信社更好地服务三农,是否有利于农信社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农信社实现规范化管理,是否有利于防范农信社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2003年6月始农村信用社的新一轮改革在浙江等8个省(市)试点基础之上推进,至2007年8月10日,全国最后一家省级联社—海南省农信社挂牌成立。它的诞生,标志着农信社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全面建立、2003年开始的农信社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4.
<正>深化改革的黄金十年,农信社进发出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创造出了辉煌的经营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信息科技建设的强力支撑。十年深化改革,农信社的信息科技建设对其自身来讲无疑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对于每一家省级联社(农商行)来说,值患科技建设都不啻是一项艰巨的大工程。顶着巨大的压力,各省级联社(农商行)凝心聚力,攻艰克难,努力奋斗,用科技应用与创新打开了农信社破解困境的口子,书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信社已走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各项业务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突显。但农信社在多年的经营活动中,也累积了大量的风险,如果处置措施不力,必将引发新的更深度的风险。当前,全国农信社改革已全面铺开,首批批准改革试点的8家省级联社已挂牌成立,一直困扰农信社管理体制问题逐步得以理顺,这为农信社彻底解决风险问题创造了条件。本文因势利导,提出四条对策,为改革后农信社风险管理与防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先期8省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均选择了省级联社管理模式。但在地市设不设管理机构,各地做法不尽相同。改革工作在全国21个省(市、区)铺开以后,不少省联社筹备组来人来电来函了解我省联社办事处的职能定位问题。现结合江西省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2003年,国务院一纸改革文件揭开了有着五十年历史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的新篇章。在这轮农信社历史命运的大变革中,吉林、浙江.江苏、江西、山东,重庆、贵州、陕西等八省(市)坐上了深化改革试点的"头班车",成为全国农信社改革的探路者和先行者。2004年,首批试点的八家省联社应运而生、陆续挂牌,肩负起引领当地农信社改革进程的历史重任,一场新的行业管理体制下的全面改革,开始在八省市轰轰烈烈地展开。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信用联社体制的缺陷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农信社改革普遍采用的联社体制,在认可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从省联社的职能及定位、省联社与辖内农信社的权属关系、省联社的公司化发展路径以及农村金融环境、农信社改革的原动力等方面分析了其先天不足之处,看到它导致资金加剧离开农村、破坏激励机制、干预农信社自主经营等弊端,指出农信社改革必须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从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改革模式,并建立清晰的退出机制,省联社也要根据实际寻找自身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近日,四川省农信社通过广泛开展"三个一、三结合"活动,积极学习、落实十七大精神。开展一次学习活动。按照省联社学习活动阶段安排进程,全省农信社各市州办事处、县级联社均已组织召开了第一轮学习活动,参加第一轮学习的在职员工人数达3.9万人,占全省农信社  相似文献   

20.
2003年6月份,随着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全国8个省市的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陆续展开。根据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联社统一法人以及现有的两级法人四种组织形式,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