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地理学视角: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演变与耦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国内有关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联系,而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长期割裂,会造成农村金融和经济的滞后以及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本文采用金融地理学这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理念,探求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内涵、研究范畴及有效耦合机制,拓展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下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填补了金融地理学的理论空白。本文将从研究进展最为深入,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的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与金融集聚三个方面对金融地理学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3.
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按照逻辑发展的顺序,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生成动因、演化和竞争力等几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有关文献总结了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乡居民金融包容与福利变化的营养经济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融排斥理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从营养经济学的全新视角,剖析城乡居民福利变化的关键诱因——金融包容作用于城乡居民营养水平的三条渠道,解读两者内在关系。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使金融地理学与营养经济学的联姻成为可能,且具备良好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伟 《中国金融》2005,(6):34-34
金融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90年代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0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金融经济学家,这表明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要弄清金融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仍然很困难。应该说,金融经济学是金融学的微观经济学.它是一门交义学科.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投资者与厂商的金融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呈现出新的方向与特征。然而学术界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Cite SpaceⅢ文献计量软件,运用共词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示,从CNKI数据库的经济与管理学科范围内分析我国2006-2015年普惠金融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及研究方向,以期探讨我国普惠金融研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农村信用社”、“普惠”、“农村金融”、“小额信贷机构”等内容是该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 “手机银行”、 “农村扶贫开发”、 “区域合作”是目前较为新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出,区域金融创新再次成为国家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在此背景及研究意义下,结合金融地理学和金融创新两个要素,采用经济基础、金融业总体情况和主要金融行业发展情况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结果表明,中国的区域金融创新能力呈现出梯形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科技金融是近几十年研究的热点领域,众多文献需要系统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科技金融的内涵界定,然后从不同角度对国外和国内的科技金融文献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指出科技金融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金融学科建设以金融理论的生成、发展为依托,在高等学校讨论金融学科建设还要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联系起来,所以,怎么讨论这一问题,或说确立讨论这一问题的视角,很值得重视,需要研究。在这里,仅提出当代金融理论研究的思路和范围、金融理论和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结合我国的现实,谈谈对金融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金融健康是提升个体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筑牢金融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在梳理金融健康相关文献研究现状、演进脉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当前国际金融健康研究的核心主题集中于概念框架阐述、群体视角剖析和前因后果追溯等方面;近十年涌现出三个新兴议题,即金融素养、金融行为与金融健康,新兴成年群体的金融健康以及各国官方机构对金融健康的系统研究;当前国际研究融合了金融社会化、金融韧性以及与医疗卫生领域的学科交叉等多个前沿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从针对不同群体金融健康水平的多维度测量、基于宏微观因素的影响机制探究以及明晰其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入手,为增强金融韧性、提升金融健康水平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提出和构建政策性金融学是自然历史规律和经济金融规律的必然结果,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政策性金融学是专门研究政策性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政策性金融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政策性金融这一宏观现象的产生、发展及运动的规律.政策性金融学可以整合在POF-SFE框架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系统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金融工程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金融学科,而且通常被视为是金融学科中前沿、尖端和高科技的部分。国外的金融工程沿着怎样的路径发展,金融工程本身具有怎样的特质和独特的理论结构,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这里从历史角度考察金融工程发展的动因,从逻辑角度分析金融工程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工程学科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外金融排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金融排除作为金融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凭借其所具有的广泛实践意义,在国外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学者们对金融排除的研究已经从早期对空间地理的关注,向社会文化制度等转变,即关注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因素对金融排除的影响,以及金融排除对社会经济等所造成的后果.鉴于国内金融排除研究的薄弱性以及研究的重要性,笔者尝试从金融排除的含义界定、特征研究、影响分析等多方面,对国外金融排除的研究作一相对全面的综述,以期为国内金融排除的研究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融稳定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其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现有文献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些特定角度。在当前全球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以及环境气候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亟须重新探讨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从宏观经济和金融机构运行、金融治理体系、典型业务模式以及环境和气候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稳定影响因素层面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研究》1996,(5):37-40
论金融工程学的发展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是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中涌现的一门最尖端的学科。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达到高潮的金融创新只是金融工程的雏形,金融工程是金融创新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挟西方...  相似文献   

16.
金融学科就其内容而言,至少包括理论、历史和业务三个板块:现行金融学科建设中主要存在着理论研究较少,对策研究偏多;学科建设相对落后,“术”有余而“学”不足等问题。加强金融学科建设宜从三方面入手:引进、吸收国外金融理论;立足本土,深入研究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金融现实问题并上升到学理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金融史和金融学说史的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探析与现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不同学者对金融协调界定的内涵外延等存在交叉和冲突,导致其诸多层面尚未达成共识,理论体系比较杂乱。此外,金融协调的中观视角研究还很薄弱。通过金融协调理论溯源、内涵、外延、分歧及共识探析,对金融协调理论进行梳理,框定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分析的研究主体与内容,同时凸显其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不仅推动着我国传统金融业发展,而且对高校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难以实现培养出高质量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梳理文献分析了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在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于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校企合作等方面阐释了传统金融专业结合金融科技现实进行教学改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建议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金融学科体系,合理设置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提出金融科技背景下调整金融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优化课程设计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传统金融专业教学改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广西金融研究》2009,(4):75-75
董金玲在《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撰文对当前国内外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归纳和总结,并对未来我国区域金融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首先,作者归纳了国内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主要借鉴了金融发展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新兴的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作为边缘学科,区域金融学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了上述三种理论,丰富和扩展了研究的内容和边界。  相似文献   

20.
尹富全 《西南金融》2012,(10):18-22
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的理论中,主要从金融地理学、金融集聚和制度分析三个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西部整个区域的视角,借助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和思路,结合西部金融布局现状,探讨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初步得出建立区域协调的多金融中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