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我国支农金融服务体系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几经改革 ,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在整体功能上已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 ,建立以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 ,以商业性和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保障 ,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竞争的多元化的、统筹协调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 ,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支持“三农”  相似文献   

2.
章文渊 《特区经济》2012,(5):158-162
农村金融体系所面对的是利益明显处于劣势的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利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确定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服务"三农"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一个多层次、能够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服务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3.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辉 《北方经济》2006,(4):72-73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我国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娄。  相似文献   

4.
徐江彬 《特区经济》2008,228(1):242-243
在农业发展面临转型与升级、农村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体系中仍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之一,建立农村信用社为主,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为辅,完善农村保险制度,建立集合作性、政策性与商业性"三维"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以引导和规范农村金融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任辉 《北方经济》2006,(7):72-73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我国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类.  相似文献   

6.
马雪彬  邓汉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42-46
农业政策性金融在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商业化改革趋势及其带来的问题使之作用发挥受到了限制。文章在借鉴其他国家建立政策性金融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采取的融资方式、业务范围、所有制形式和监管方式,提出完善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打造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创新。一个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应当是一个既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也包括合作性金融等多种性质的金融机构;既包括银行业,也包括保险、期货等多种金融形式;既适应"三农"特点和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金融运行规律的金融体系。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应该建设一个完备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支农力度。改革农村信用社,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了政策性支农改革;强化了农业银行支农定位;在农村增设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通过回顾农村金融改革实践,总结了农村金融发展创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高伟 《调查研究报告》2006,(186):3-17,F0004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既要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又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是: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除和农产品期货.降低农村金耐: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改善农村盎融的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国家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加快农村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育现状及体制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创新滞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三农”发展的瓶颈制约。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丽阳 《北方经济》2012,(17):95-96
正一、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性"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又反作用经济"。农村金融体系作为我国宏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农村金融体系使得农村社会的储蓄率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加强了农业发展的资本实力,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资本支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兴起,为农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推动其向日趋多样化的趋势展,使得原来风险的不可分散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也使得储蓄的增值有了更大的替代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为使得未来消费呈扩  相似文献   

13.
张宇 《中国经贸》2010,(24):159-160
从农村金融体系应发挥的有效功能角度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应有为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又要有为农民、农户服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为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银行。而当前农村金融支农中存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融资需求金融产品供给矛盾突出、民间金融机制存在制度性缺陷和系统性风险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分钟。因此,为加快农村地区发展,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刨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要重视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但我国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和利率失控,缺乏行之有一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支农能力发挥受到限制等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应选准信贷支农载体框架,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体系,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补充和辅助作用等,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国际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分析.阐述我国农业小额信贷的特点。提出了农业小额信贷的四种模式:建设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实行差别利率模式;打包贷款;代金券贷款;并给出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小额信贷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发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按照中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特点是,政府政策扶植,财政资金援助,合作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既分工明确又紧密结合,并建立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双重监管制度等农业保险,农村金融体系架构较合理完善。随着经济发展日本农村金融体系面临新的问题,但是运行比较成功。中国目前的农业状况和日本农业非常相似,分析和研究日本的农村金融经验,对完善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创新是其重要方面。文章论述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功能定位.分析了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需求日益强烈,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问题日益暴露。文章以湖北省农村金融为代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农户自身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创新迫在眉睫。从农村经济全局来看,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着手解决当前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问题,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是金融体系创新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军 《宁波通讯》2006,(3):56-57
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尽快形成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已成为新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国家《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上海、黑龙江等省(市)先后启动了多种农业保险模式的试点工作,2005年11月底,浙江省农业保险试点也已在11个县(市)区展开,与此同时,我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也已列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