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金融业已经向外资全面开放,将面临国际金融业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应当正视中国与世界金融发达国家的差距,迎头赶上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创新的潮流,加快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魏昌万 《甘肃金融》2002,(6):14-15,53
金融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将大幅度对外开放的重要行业,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业面临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给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我国金融业即将面临外资金融机构加快进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的新形势,这对国内金融机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同时必须看到,当前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有些新的不确定因素,使国内金融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我们既要对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对金融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困难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克服困难的充分思想准备和周密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企业税收政策: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勇 《上海金融》2003,(3):11-13
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开放国内金融业市场,对外资金融企业的经营区域、经营范围等的限制会取消,我国金融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税收政策是影响金融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企业税收政策存在税负过重、税负不公等问题。为此,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完善原有的金融企业的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面开放背景下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国内商业银行的外部生存环境将发生五大变化。相对而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国有大银行更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应对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内银行要加快推进战略转型的步伐,除了国内银行自身的努力外,也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是现代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机遇,实施金融工程将推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实施金融工程尚有难度。为此,我们应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建立金融市场化体系,健全国家金融监控体系,大力培养现代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已与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今后金融业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科技手段的竞争上。WTO对中国经济意味着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业在逐步开放的市场面前,将面临着新的业务机会和竞争对手,同时也将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业在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信息化应用和利用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需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业全方位开放的时代已经开始。金融业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就大同市而言;喜忧参半,喜的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打破原有的经济模式,给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忧的是原本激烈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金融界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现就大同市银行业发展现状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王海瑛 《理财》2002,(2):13-13
中国加入WTO,无疑是中国经济的二次开放,将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与中国金融业即将面临的市场之争一样,中国的金融监管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一)混业经营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趋势。与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相比,  相似文献   

9.
进行适度的金融开放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入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将面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格局,然而,中国金融业现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将为其在更加开放的格局下适应竞争、把握机遇造成巨大障碍,因此,本文拟对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难点进行初步探讨,析,并据此提出积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进入,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品种、新的营销理念和新的服务手段涌入中国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监管面临的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业将面临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及速度将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银行必须按照与其他成员国所签的协议内容来履行义务开放金融业,这种开放具有很强的透明度和程序性,其带来的结果就是,金融业的开放格局将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这将对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产生深刻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监管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新课题。   一、中央银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任务更加繁重   加入世贸组织 5年后,外资银行完全取得国民待遇,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地位是平等的,但…  相似文献   

12.
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品牌化与品牌忠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中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效果最普遍较低,营销观念、方式雷同。因此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营销,使消费者产生品牌偏好,形成品牌忠诚,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竞争、赢得市场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浙江金融》2006,(12):1-1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融入金融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今年年底将实现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去年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大批外资银行涌入我国市场、入股中资银行。  相似文献   

14.
刘端 《济南金融》2001,(12):11-13
我国加入WTO后将按照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开放国内金融业市场,对外资银行经营区域、经营范围等的限制会取消,在这种日益开放的情况下,原有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改革我国对金融业的税收政策,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证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WTO后将按照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开放国内金融业市场,对外资银行经营区域、经营范围等的限制会取消,在这种日益开放的情况下,原有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改革我国对金融业的税收政策,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证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税收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有重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竞争环境的改变,中国金融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根据WTO条款,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力度将加大,外资全面进入金融业只是时间问题,而我国金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金融税制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分别对以间接税(营业税)与直接税(所得税)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银行利润函数,分析了主要税种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最后对完善我国金融税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我国金融税制改革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加入WTO在一片掌声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逐步开放的金融业将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金融信息化"经过科技部及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可行性论证,将很快进入启动阶段.金融信息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未来5年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勾勒出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关系到我国金融业在5年内能否打好基础,真正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能力.金融信息化将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并全面塑造新世纪的新金融.  相似文献   

18.
按照入世协定书中的开放时问表,我国在入世5年后也即2006年底将实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将对国内商业银行带来深远影响:一是在政策层面,经济政策、金融政策、配套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将使金融业的进入门槛降低,从而带来竞争主体的多元和竞争的更加市场化;二是在市场层面,客户的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客户的议价能力的提高造成客户对银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三是在竞争层面上,竞争主体、竞争模式和竞争手段的改变将使银行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局面。为应对上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不同战略,以期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十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体制、机制、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监管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这些问题必须加紧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金融改革已进入到了关键时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WTO条约的约定,货币金融市场的开放,特别是人民币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外资银行进入国内人民币市场,对于促进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提高国内中资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