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自199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第一家外资研究与开发机构开始,外资研发机构逐渐增多。并且形成在华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热潮。截至2004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家在华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种R&D机构已达700多家,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重要R&D基地之一。中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加快在华的战略部署,在此形势下,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研发投资呈现出以下变化动向:1.研发投入明显增加,且不断提升在华R&D机构的地位跨国公司从全球技术战略竞争的角度考虑其在华R&D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和不断高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世界各国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不但将生产和营销环节放到中国,而且将其R&D部门转移到中国,并在华设立独资的R&D机构,形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热潮.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吸引外资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即中国不再仅仅是跨国公司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外经贸截止至2005年,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四十多家,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化工等多个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对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带来了冲击。文章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现状,从人才流失、技术扩散、技术依附、技术垄断几个方面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所产生的消极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即注重国内人力资源的开发,改善国内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研发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关兵  霍荣 《物流科技》2004,27(6):72-74
近年来,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纷纷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力度。这些研发机构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总体上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应通过采取改善研发环境的宏观对策以及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对策来吸引和利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海外R&D机构分为技术转移、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3种类型,在机构服务的市场范围(定位)维度上,分为东道国市场、母国市场与多国/全球市场3个层次。在次基础上,本文选择了华为技术等4家跨国公司作为海外研发机构案例研究的对象,针对每家企业的海外研发机构进行功能与定位分析,并在综合4家企业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若干评论。提出...  相似文献   

6.
信息文摘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国家中位居28 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较少,2004年我国支出1843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而创新型国家研发经费则为 2%以上。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全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我国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是中国创新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将促进中国技术创新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封闭的观点是不对的,是有局限性的。我相信跨国企业在华的研发机构会对中国技术创新做出贡献。”3月20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第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午餐演讲上回答提问时明确作出上述表示。与此同时,对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还在争论。技术溢出效应争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既挖走了中国的人才,申请的专利也为外国公司所拥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对我国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是积极因素,甚至是负面因素的说法由来已久。2003年,…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已纷纷在“快速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部门或研发中心,以推进研发全球化。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有益于中国市场里的各类企业从多侧面认识这一现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北京房地产》2004,(10):90-92
北京因其在人力资源手口研发基础条件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研发投资地。在京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已成为北京研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国内其他城市,北京处于研发高端,大多数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总部和基础研究部门都设在北京,而在其他地区多为技术应用型机构,这客观上使北京与其他地区形成了技术创新梯度。这也意味蕾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心。据世邦魏理仕北京公司的资料,海淀区中关村是北京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较为集中的地区,其所建立的时间与企业数量均高于其他区域,主要有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继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跨国公司的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后,目前作为跨国公司创新源泉的研发部门也纷纷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文章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给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对于增强我国企业研发实力以及提出相应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基础型、创新型和本地化的研究机构占比也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作为其亚太区研发总部,甚至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 今年3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截至2009年底,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的独立法人形式的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共465家,投资总额128亿美元,注册资本7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与济南市科协联合举办济南市第一期技术创新方法初级师资培训班,旨在推动企业将TRIZ理论应用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中,从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率。来自济南市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的40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骨干力量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3.
《物流技术》2005,(3):107-107
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指出,中国不仅成为颇具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而且正在成为颇有吸引力的研发基地和世界性市场,中国会继续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报告分析说,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将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向研发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等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新世纪之初,中国成功加入WTO后,一股强烈的跨国公司投资浪潮扑面而来.在跨国公司大规模布局中国的浪潮中,设立研发中心成为近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热点之一.自从1994年北方电讯和北京邮电大学合作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研发机构一北邮一北电研发中心以来,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一股热潮,先后有微软、朗讯、罗克韦尔、联合利华、通用、杜邦、摩托罗拉等著名跨国公司加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海外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营运管理中心乃至地区总部纷纷迁入中国。为了尽快站稳脚跟,乃至,这些跨国公司全面优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人才不仅仅来自母公司,更多的是在东道国就地取材,因此对中国人才的需求也开始猛增。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经营者》2006,(22):12-12
快跑之后需“放飞”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不仅体现在技术和研发领域。也体现在管理上.有自主才能创新。自主创新不是说从零开始。而是要学习借鉴跨国公司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必须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找到当前最缺什么,然后在整个产业链上能够同步成长。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集聚众多的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因而成为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R&D国际化、全球化的浪潮,使上海成为跨国公司抢摊中国的桥头堡.上海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着力培育本地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研发能力,力争在20年内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在50年内建设成为全球性国际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在北京成立了首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之后,跨国公司开始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R&D)机构。这一趋势在1997年后得以迅速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研发机构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两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 WTO 后,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企业纷纷抢滩巨大的中国市场,全球500强中,就有400多家落户中国,这为有志于到跨国公司发挥才能者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机遇和舞台。但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有着各自独特之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特色,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甄选人才标准,如果你了解了这些,做到知彼知已,沉着应对,就会大大提高进入跨国公司门槛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投资新的变化趋势之一,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如日本注册资金逾10亿日元的制造企业,拥有海外研发机构的占10%以上,而美国因其高科技的先天优势, 已成别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最集中的“磁场”。跨国研究机构肆无忌惮地抢夺我国极其紧缺的研发人才,我国企业科技研发人才流失惨重。然而,据一份新的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基地并没有从事核心或尖端技术的研究, 而是从事低层次技术的开发。让人不能不生疑的是——跨国公司用那么高额的薪酬抢夺到我国顶尖级研发人才,仅仅是做一些与其身份与能力不配套的低级技术开发吗?决不是,那么他们抢夺中国研发人才的真正目的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