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群体性事件呈多发之势。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和诉求,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的基本原则、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是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的对其分析与思考,有助于将群体性事件纳入法治轨道,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玉华 《经济师》2014,(6):39-41
近年来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环境事故频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环境群体性事件不仅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更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暴力化倾向,化解生态环境引发的群体性环境事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世界环境保护的经验表明,积极推进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方法。我国多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凸显了公众参与中存在诸多不足,文章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深入分析造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公众参与、化解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困局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宏 《经济视角》2012,(5):117-118,98
我国当前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农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呈多发的趋势。本文在探讨我国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特点的基础上,探索预防和治理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逐步推进,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由此诱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环境群体性事件已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样成为三大群体性事件之一,成为抑制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与政府形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群众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基层群体性事件频发.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持社会安定不利.本文将以社会学家科赛的冲突理论为研究视角,着重回顾并分析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为基层政府解决类似问题探索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剡矛  黄文博  周海娟 《经济视角》2010,(5):60-61,65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群众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基层群体性事件频发。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持社会安定不利。本文将以社会学家科赛的冲突理论为研究视角,着重回顾并分析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为基层政府解决类似问题探索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为阻碍我国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问题。转型期农民政治参与需求急剧增长与当前制度化参与途径短缺同时并存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些基层官员的寻租行为、政策失误及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农民制度化参与意识薄弱和参与能力不足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社会基础,不良社会群体与组织的影响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岳阳 《时代经贸》2007,5(11X):198-198,20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诸多社会矛盾自然会不断增多,由此所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也将越来越多。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相继出现并不断扩大,矛盾相对集中,部分群众对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的失业、贫富差距、激烈竞争现象认识不足,心理承受力不适应时代的变革,而起保障作用的国家和社会控制的整体机制相对滞后,使得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缓解。因此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寻找出一般规律性,对及时消除各种矛盾隐患、及早解决问题,有效避免其形成大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发生,矛盾积累和尖锐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要发生群体性事件,只有正确处理好群体性事件,才能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巩固执政之基,党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董寅 《经济研究导刊》2011,(25):263-264
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社会矛盾一旦遇到"导火索",就容易爆发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严重威胁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基层政权的稳定。因此,通过运用政治学分析方法分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以及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对于妥善有效地处置和化解群体性矛盾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不容忽视。社会矛盾长期累积,民众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而采取违法行为,非直接利益群体的加入使事件扩大化,是群体事件的诱因,解决群体性事件,必须强化管理,注重网络及第三方组织和主流媒体作用;引导网络传播,善于换位思考,充分考虑民众利益;加强民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体察民意;建立渠道畅通、透明的沟通通道,制定对应机制,以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样性,手段方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日益严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相互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利益被漠视,又缺乏调整利益的法律体系,法律诉求渠道不畅,有关部门执政理念落后,缺失法治理念。对此,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法治化,畅通法律救济渠道,建立法治政府等以应对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农村土地冲突爆发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冲突不仅影响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及其效率,而且对我国的社会转型、农村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分析了农村土地冲突的概念和类型,并从土地资源的天然局限性、农村土地制度的设计缺陷、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和村委会自治权异化的角度探究了转型期农村土地冲突爆发的原因,为进一步化解农村土地冲突提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生活方式聚居的村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社会系统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村落建设传统破碎,乡村环境文化断裂。建设美好乡村,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现代化,大力弘扬优秀乡村环境文化,合理规划村落建设与保护,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岳颂 《技术经济》2007,26(3):68-70,96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的兴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其负面影响甚至超过了正面贡献。在建设新农村的大形势下,企业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处理好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与保护农村环境的关系,致力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以排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合理改进累计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建立村民参与监督下政府和排污企业的农村环境治理决策行为演化博弈模型,进而得到使排污企业积极治理农村环境的约束条件。在综合考虑双方前景价值感知的基础上引入环境治理补贴,构建环境补贴对排污企业价值感知与环境治理决策行为的影响模型,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村民参与下政府和排污企业环境治理前景价值感知与治理决策行为。解决了传统博弈论完全理性假设和均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考虑政府和排污企业前景价值感知与环境治理补贴下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行为特征与规律,以及村民参与监督对政府和排污企业环境治理决策行为的影响,为构建我国农村环境多主体治理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旅游业符合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新农村任务艰巨。为了发挥旅游业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主要作用,文章提出基于耦合理论的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构建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模型,并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8.
独立性对于审计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而言是其核心基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作为一种经营行为,难免要受到利益指针的指引,而其工作的立足点即是超然的不受影响的第三方独立。在经营利益和品质独立的博弈中,在所有的审计人一步步前行、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独立性的挑战。进入本世纪后,财务造假案频发,且人们发现在企业经营失败的后面总伴随着审计失败,究其本质原因依然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各方的利益冲突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基本的独立性。文章就注册会计师如何在利益冲突中保持独立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建立农村金融新体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金融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生态学共生理论对农村金融体系作了系统分析,从强化共生单元、完善共生模式及加强共生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和谐共生体系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水环境治理与日益膨胀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使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并且呈现出迅速恶化的趋势。从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发,基于公共物品理论深入分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缺失、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意识薄弱、二元化的环境治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指出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是导致农村水环境治理不足的最重要原因,并依此来构建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