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认为,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所有制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尚未真正搞清楚,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有关论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3.
教育生产力决定教育生产关系 ,教育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教育生产力 ,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教育生产方式的进步。教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教育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原理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对于我们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阐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具有社会性与一般性。文章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二重性可以更好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利益是这一矛盾运动中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6.
7.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区分了科学发展与非科学发展两种发展类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科学发展要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积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生产力根本动力与初始动力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与表面成果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前景支撑与现实依托的矛盾。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有效推进要以改进生产关系为前提。改革过程中客观上产生了使生产关系变异的因素,非科学发展就来自于此,其集中表现就是产生了资源劣化配置的双推动机制,背后即为从资源劣化配置中获利的既得利益者。不从生产关系入手有针对性地扫除障碍,就打不开生产力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张东安 《生产力研究》2003,(3):91-92,110
本文拟从生产力和生产系关角度来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和生产系发展和变革的关系。其一 ,历史上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其二 ,人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是一致的 ;其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和发展与人的发展应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9.
曲木  益民 《经济问题》1989,(3):2-10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它涉及经济形式的选择,现在是以商品经济形式取代传统的产品经济形式,建立国家——市场——企业的双向经济运行机制;有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它涉及的是所有制关系的重新构造。前者属于浅层次的改革,它的引深要以后者  相似文献   

10.
生产关系作为历史的产物 ,是由生产力和社会主体力量结构共同生成的 ,看不到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 ,就会陷入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只有回归马克思的历史观 ,唯物辩证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才能真正做到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也才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 ,真正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在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获得消费者剩余,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导致贫富差距。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消费者剩余消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劳动产品在劳动者之间分配的合理性和生产资料计划配置的合理性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假设前提。  相似文献   

12.
闻潜 《经济经纬》2005,(6):18-22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对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目前,经济运行各环节矛盾之所以不断拓展,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早已严重失调。近几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凸显,其成因即长期实行投资扩张。要化解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可再搞投资拉动,而必须着力以消费启动经济运行。与消费启动相配套的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内需和外需协调适应的机制、以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和消费相互协调的机制、以市场容量带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两阶段分析法,分别是数据包络分析法与Tobit回归分析方法,对2003—2008年中国38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经营效率评价。在第一阶段,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去估计各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效率,并使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来测量各装备制造企业跨时期(数据为panel data)生产力变动的情形。在第二阶段,使用Tobit回归模型去估计我国主要装备制造企业的效率与区域GDP,各细分行业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总资产、企业生产规模、区域科技支出及区域技术市场交易额等变量对装备制造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效率角度提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即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夯实装备制造工业发展的基础;做好企业集团战略,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增强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白荣欣 《经济问题》2008,342(2):75-76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根本上对传统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农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要实现这种转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政府的导向和介入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动态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1992~2007年中国28个省市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七大经济区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指标,分析了这三个指标对中国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钢铁行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当技术进步促进TFP提升时,总会受到技术效率相对下降对TFP增长的抑制;七大经济区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级差,低效经济区学习和追赶高效经济区的效应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钢铁产业各经济区产能应实现在高效率地区的相对集中,获取行业的规模经济;各经济区都应该注重钢铁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突破钢铁行业能效提高的技术效率瓶颈。  相似文献   

16.
Our research aims to summarize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the former strategy of reducing redundant personnel and improving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railway system.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advanced methods of foreign railway enterprises, the thesis studies the way and measures for the Chinese railway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and provide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ing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railway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上认为,“掠夺之手”模型和“扶持之手”模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前者以政府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后者则坚持政府是公共社会福利代表的假设。但两者都认为政府应该积极作为,这说明两者背后可能存在共同的逻辑。通过更为细致的比较,发现两种理论模型其实在进行前提假设时并不完全绝对,前者承认在特殊时刻,政府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会重合,后者则在承认政府存在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前提下。试图通过政府治理解决这一问题。这提示我们,如果政府具有自利和利他的双重属性,则两种理论的冲突可以弥合。  相似文献   

18.
政治关系与创新效率:基于公司特质信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CAPM回归得到的R平方度量以创新投入为代表的公司特质信息,并根据政治关系强弱把样本分为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然后运用差分中的差异(DID)与面板数据回归技术对政治关系与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政治关系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效率改进或创造性破坏活动,政治关系还会使得大规模企业的创新效率有所降低;此外,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加大技术效率改进投入力度,但会使企业技术进步与创造性破坏活动的投入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高静 《财经研究》2012,38(1):113-123
一国的专业化分工模式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一国的出口生产力水平(EXPY值)取决于企业家在生产效率高(即PRODY值高)的部门参与“成本发现”的数量,成本发现的过程使一国专业化分工模式变得不确定。一国的出口生产力水平不但由其专业化分工模式所决定,该国人均GDP水平对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以101个国家2006年的进出口数据计算世界各出口行业的部门生产力水平(PRODY值),计算并分析各国2006年EXPY值的分布特点。同时,文章以2006年PR()DY值为依据,以OECD30个国家为分析对象,计算1999--2010年OECD国家EXPY值的变化趋势,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相关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和普适论断,并不仅仅指向自然科学,而更要同时涵托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均与生产力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并对生产力状态具有相同甚至更强的解释力。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自然科学是生产力之父。社会各界长期以来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作的完全自然科学化的偏狭认知和错误理解,既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本旨意和生产力发展的真实轨迹,又背离了现代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良性互动而共同构成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