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汉英和英汉的翻译中,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义多译"现象比较普遍,即同样的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或一种表达有诸多意思。其实际意思离不开说话人的语用语境的话语意义。或可从语用学的语境话语意义的理论角度,探讨汉英和英汉"一义多译"现象的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在语音、词汇、语序和句型等中的灵活运用,以对英汉翻译的正确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我国佛经翻译中出现的译场制度是政治宗教界合力推进佛经翻译的重要象征,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臻于完善。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译场的发展状况;然后从操纵论中赞助人的视角,以玄奘译场为例,分析其形成并得到高度发展的原因,进而总结出赞助人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以英国诺里奇市城堡博物馆网站的荷兰画作简介为例,使用当下网民最常用的网络在线翻译工具之一"Google翻译"来对博物馆的精品画作馆藏介绍进行翻译。主要通过译前编辑使用"Google翻译"与译后编辑使用"Google翻译",对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所产生的译文效果、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完成翻译所需要耗费的时长进行对比与分析,寻找尽可能高效及优质的方法翻译源语文本;同时,发现并提出在线翻译工具需要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习语由于其丰富的化负载,历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可译还是不可译?怎样译?译界更是众说纷纭。本以关联理论与有关等值原则的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关于习语翻译中所碰到的化负载问题,分析了有关习语可译性问题与如何有效地应用翻译技巧处理习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5.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社会科学,包括文学翻译,句法翻译,科技翻译,同声翻译和电脑翻译等学科,其采用的方法的手段又是多样的,诸如:直译、意译、扩译、省译、词类转换和正反译等等,但所遵循的原则是译者用一种语言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同一概念或思想。该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浅析正反译法在翻译实践中的相互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学术论文中的英译汉译例来分析变译方法体系中的译评和译写,探讨总结国内翻译教材还未涉及到的这两种翻译变体的特点和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翻译教材编写中纳入这两种翻译变体方法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变译理论从新的视角把翻译划分成了全译和变译两个范畴,这给我们看待传统的翻译伦理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新的翻译方法是否符合传统的翻译伦理,是否可以给翻译伦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值得探讨。这一新的范畴为翻译伦理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有待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英语兼具英语的特点和汉语言、文化的特质。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意味着语言间的交流与渗透,更是包涵语言在内的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基于中国英语鲜明的词汇特征以及中国英语借助翻译手段而得以形成的机制,词汇翻译可用音译、义译、音义译及解释性翻译等方法,并据"适宜"原则根据实情作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典籍英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典籍中的传统文化是可译的。在传统文化的译介上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音译及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林乐知译论诠释体现在译名、合译和改写三个方面。《新名词之辨惑》针对设定新译名的翻译策略,是傅兰雅译名策略的沿革;合译模式下,《中东战纪本末》中所揭示的翻译选材及目的,是林乐知在深刻剖析晚清现状基础上提出的翻译选择;改写策略下,《文学兴国策》结合晚清之实际,通过翻译呼吁教育兴国。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译史研究正成为一大热点,因为历史能使人了解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20世纪中国翻译史》填补了我国译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其视角新颖,写法独特,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体风格的是否可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上,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同时辅以诗歌、对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翻译事例来证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如何做好文学翻译,翻译史中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傅雷先生的"神似"说便是其中之一。从其诞生开始,"神似"说就受到一致认可和推崇,时至今日,"神和形"的辩证统一仍被大家所重视。本文就"神似"说的起源与形成以及其内涵做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是异质文化频繁交流的时代,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就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对世界译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译学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译学研究,中国传统译论处于边缘地带。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对比分析,本文指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局限与不足,并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辩护,提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译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翻译中的复译现象入手,剖析了复译本出现的原因,阐述了复译行为对翻译界的影响,并指出了正确评价复译行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但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风格意义的翻译问题是翻译中主体对客体实施控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它的深入研究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翻译中风格是可以传译的,但另一方面,风格也是难译的,具有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可译的基础,限制,翻译的对等,翻译的可译性等方面,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