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飞速增长。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情况越发不均衡,且情况愈发明显。为了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就要采用各种方式来解决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并制定相关政策,对中西部实施大力的开发与帮助,促进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主要就区域经济金融的非均衡现状,与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策略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1981~2005年间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消费差距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实际消费差距具有正向影响,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中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这为我国通过信贷政策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实施的非均衡战略,使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的行政规制使得区域经济非均衡过程得以加速实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经济现象,诸如两极分化、贫富更加悬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无法真正平衡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差异,以及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经济发展级"的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很难形成和发挥作用。本文从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调适的角度,探索政府非均衡发展等规制因素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理,从而构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变革路径,推进区域发展从"非均衡模式"向"均衡模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以来全球的经济不平衡开始加剧,导致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偏离了均衡路径.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金融市场改革的思考:究竞是遵循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还是实施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面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进行金融改革,必须清楚的分析和了解我国面临的环境.本文主要从内部非均衡的角度分析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我国金融深化开放、走出国门参与竞争的大好契机.  相似文献   

5.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审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依次经历了公平优先的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效率优先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阶段。我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各地区发展,因效率与公平的失衡而引起的价值冲突,为各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对于城市化发展而言,其经济运行受到金融经济力的影响,帮助城市化经济从最初的非均衡状态逐渐向均衡状态转化,保障城市化的良好运行。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简单阐述了城市化经济的概念,分析了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中的判定,了解了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金融经济的利用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优化金融经济对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影响,促进城市化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符晓  栾贵勤 《江苏商论》2005,(10):144-146
均衡与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发展追求效率的提升从而势必造成非均衡,而非均衡到达一定程度也将影响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均衡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于均衡的追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于城市化发展而言,其经济运行受到金融经济力的影响,帮助城市化经济从最初的非均衡状态逐渐向均衡状态转化,保障城市化的良好运行。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简单阐述了城市化经济的概念,分析了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中的判定,了解了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金融经济的利用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优化金融经济对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影响,促进城市化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经济经历了一个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再到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并重的过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被打破,企业在区域市场上的营销行为也显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是分析制度变革或制度创新的经典经济分析框架.制度非均衡既包括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不足型非均衡,也包括制度供给过多,超出社会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过剩型非均衡,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从制度均衡再到制度非均衡,进而发生制度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革就是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运动过程.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变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制度均衡则是制度变革的目的和归宿,制度均衡意味着制度变革的一个过程完整实现.制度变革是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的矛盾统一.制度非均衡是引起制度变革的动力,制度均衡是制度变革的现实目标,制度变革则是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开放经济下内外部均衡的涵义、性质作出正确的诠释和理解,并试图通过“神秘四角”间的关系来描述内外部均衡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期望能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非均衡环境下回归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利用1991-2003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就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里FDI对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有显著的影响,FDI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又加剧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最后提出吸引更多的FDI到中西部地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市场上呈现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及因金融供给不足引起的金融需求不足状态,这些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成熟的信贷市场来说,信息不对称是信贷市场上非均衡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为了有效解决金融交易中的信息问题,本文从微观的“农村信贷合约”问题出发,探讨非均衡市场下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间恶性竞争的产业根基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涛 《商业时代》2007,(5):39-40,44
现代非均衡经济理论说明不均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我国经济转型期非均衡经济及相应产业政策造成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不健全、有效需求不足。这是产业恶性竞争的根源。同时产业内部战略集团为数众多、竞争战略趋同和产业进入成熟期也可能刺激恶性竞争的产生。本文认为除了政府在建立真正的市场均衡机制方面要有所作为以外,企业自身也需要努力扩大产业边界、保持竞争结构相对平衡、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以此防范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个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到均衡发展的过程,非均衡条件下的协调发展是山东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为推动山东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协调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区域经济非均衡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一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二要建立生态互补型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竞争格局;三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邹定斌 《商业时代》2012,(15):131-132
我国西部地区应以三大产业均衡发展、安居乐业的民生经济模式作为主要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均衡经济的路径选择,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生态经济模式。农村金融是发展我国西部三大产业经济的核心。我国西部地区最好是发展农村直接金融试验区,促进金融开放与金融下乡,促进现代技术、生态旅游和职业技术教育下乡。我国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配套一些优惠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供求非均衡理论,论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现状,并从房地产市场体系、收入水平、土地价格及信息不对称等六个方面阐明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非均衡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然 《品牌》2014,(10)
当前,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和公立高校发展的不平衡及有关政策的差异,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呈现非均衡现象。本文将均衡理论运用到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分析中,讨论推动民办高校特色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吴静 《市场论坛》2007,(11):36-37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而且在一国的区域间同样存在。针对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文章运用1980-2004年间相应经济指标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更多的依靠信贷规模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而东部地区更多的依赖于金融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政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劳动、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的非均衡集聚的分析,提出了促进中部经济崛起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