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依托政府兜底式的封闭式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消解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协商沟通、塑造共识、内外激励,构建主体信任、合作认同与集体行动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提升政社环境合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党组织、制度、资源要素嵌入农村环境治理场域,为农村环境治理参与主体提供行动基础、行动规范与行动条件。本文运用“政社合作—结构嵌入”的分析框架,基于D县H镇的环境治理案例考察认为,农村环境善治需构建政府有限引导、社会良性参与的环境合作治理格局,重构农村环境治理的嵌入结构,建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农村环境治理的策略变迁:从政府动员到政社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政府动员为主的传统农村环境治理方式已难以调和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弱支持的公共参与、即时性的政策执行、跟踪性的媒体宣传、定期的干部下村、以及不定期的宣讲教育已成为被动性政府动员的主要特征。动员主体单一、动员方式简化和社会自觉不足等因素导致政府动员陷入政策执行地方化、可持续性弱化和政令信息扭曲等困境。因此,基层政府应通过差序治理与协同共治、督查问责与购买服务、社会自觉与培育主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政社互动格局的构建,进而规避政府动员失灵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作为"送法下乡"活动在新时代的改进升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政策构造与社会治理的多元合作、互惠共享等理念高度契合,其治理价值体现在保障村民权利、推进乡村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但当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面临"环境—制度—主体"的三维困境,"半熟人社会"的现实环境将其限制在乡村治理外围;制度系统中互动机制缺失使多元主体协同无法实现;法律服务组织与政府行为失范制约了体系运行效率。文章认为: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需要激活乡村内生力量,促进"三治"真正结合;构建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法律服务共同体;加强政策引导与激励,提升服务主体的服务意愿与能力。  相似文献   

4.
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被认为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两大主体。近十几年来,中国公共自行车服务供给历经纯民营模式、政府包揽模式、政企合作模式和协同型模式,在无形中展现出“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的发展脉络。文章从外部运营和内在制度两方面对北京、杭州、苏州等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以及新型的共享单车服务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政企非合作到合作,从政企双方合作到政-企-社三方合作的转变都具有时代必然性。文章认为中国公共自行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强政府弱社会”的多中心供给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沈琴 《农村经济》2023,(3):87-97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施,事关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倡导由政府、市场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但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和市场治理的越位和错位,导致农民治理的缺位,阻碍了各主体合作态势的形成。为此,“三治融合”环境治理模式利用民主力量、强制力量和柔性力量形成合力,以农民自治为基础,以法治和德治为保障,为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困境提供化解路径,也为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摸式提供了新视角。构建“三治融合”环境治理模式,需以农民参与夯实“三治融合”的自治基础;以法治建设完善“三治融合”的制度保障;以道德教化健全“三治融合”的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政社联动是基于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念提出的,政社联动能否发挥实际作用,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互动机制。为此,建议搭建网络式的社区联合平台,促进政社沟通和信息共享,建立政府与媒体的协调机制和多主体参与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海南省乐东县坚持党建引领、政社共建、农民受益的思路,以“平台+积分”为抓手,探索构建“政府施策、平台服务、积分自治”的全社会协同的乡村治理模式,全面开展乡村善治试验,有效推动乡村“强”起来、“富”起来、“美”起来,探索出了乡村治理的新途径。一、政府牵头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三农服务新平台乐东县坚持政社共建思路,由政府牵头,引入多元主体,合力组建以大数据平台为载体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治理既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关键步骤。通过何种治理方式提升农村环境治理的绩效,不仅是各级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议题。基于个案分析法对桂南B镇考察发现:由于地方财政供给不足、各职能部门分利秩序与环保组织参与度低等因素的制约,使得PPP模式下的农村环境治理陷入环境政策执行地方化、竞争机制虚拟化、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化与基层群众环保参与冷漠化等困境。因此,亟需通过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政策的底层实践,引入竞争机制与以效付费制度,培育社会组织与提升治理技术,提升环保意识与发动群众参与等措施来破解单中心秩序的“内卷化”困境,使农村环境治理走向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合作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9.
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并逐渐被应用于农村环境治理领域。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多重困局以及引入PPP模式的治理优势,并基于全国东、中、西部6个案例从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对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有效性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应对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多重困局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现实检验也表明,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缺钱、缺技术和缺人员问题,有利于区域间环境公平状况的改善。但是,PPP模式极为复杂且在实践应用中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欠发达地区市场竞争不充分、项目合作企业过度强调利润导向而忽视社会责任、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弱、农民和村集体被边缘化等。进而言之,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相匹配的治理能力、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等),PPP才会成为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因此,需客观且辩证看待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其具体实施要因地制宜和审慎推进。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的微型化与老年人独居与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理性选择。以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集中关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忽视了对社区作用的探讨。本文运用社区主位视角分析了上海松江的以社区为主体,社区、政府、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合作配合与协同参与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模式具有从养老服务需求者的角度提供养老服务,提高了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质量,实现了对社区内部、政府与社会的养老资源的优化整合,理顺了社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等比较优势。针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从落实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城镇化背景下社区主位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外部资源稀缺的中西部村庄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国家管理向现代国家治理转型,要求从国家单方面支配社会过渡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互动。治理理论下的国家治理倡导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其中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可使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新载体;疏导社会危机的新地带;凝聚公民精神的新动力。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要做好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制度设计,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信合作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互惠机制;构筑完备的社会网络,巩固各方与社会组织常态化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协调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以多元主体治理网络为载体、以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实现公共价值为目标,它弥补了传统官僚制政府治理的局限,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参与,由治理主体等级—权威关系转向自主—共治关系,在各治理主体之间建立合作信任机制则成为网络化治理视域下优化国家治理主体结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三个层面分析法治新常态下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存在问题,认为法治文化的缺失、公民意识缺乏,政府权力的法治化约束滞后、政社关系不顺;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等因素是我国法治新常态下社会组织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组织管理创新需要健全公民结社法规,简化登记审批制度,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建立信用等级制度,强化组织监管制度,推广注册志愿者制度,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社员权面临的困境,本文从社员资格、共益权和自益权三个方面,分析了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社员权的法律保障。社员资格方面,应加强对社员资格限制和社员资格取得方式的完善;共益权方面,应加强对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完善;自益权方面,应加强对享受服务权、盈余分配权和退社剩余财产返还请求权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管理热点问题。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制不科学、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新闻媒体导向不明等,因此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手段与机制,建立合作监管制度迫在眉睫。理念层面,应培养食品安全合作监管的共识,加强食品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层面,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设、联合整治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建设,最终建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互动的合作监管制度;操作层面,落实与重视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人口结构的多元性、土地利益的复杂性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使得城市近郊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着特殊而复杂的难题。本文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应对:一是构建城郊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均衡;二是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加快构建各利益主体公平、公开、公正参与社会管理的公共平台;三是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机制,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社会自主与自我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这对新阶段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发展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  相似文献   

18.
正一、关于PPP模式项目建设的理解与认识PPP模式项目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它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基础,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为特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PPP模式项目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  相似文献   

19.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效率,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等。然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政社不分、经费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能力不足等,这就需要我们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其自身能力,并发挥其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河北林业科技创新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科学发展观、利用创新理论,结合河北省科技现状,提出以林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合作的林业科技创新模式,强调多元主体的平等地位及制度供给创新;指出政府应建立产学研、官企学合作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合作联盟,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培养科技型企业家,促进林业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适宜的技术战略,完善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形成网络价值能力,以期构建和完善河北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河北省林业科技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模式,实现科技兴林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