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通讯》2011,(21):13-14
近年来,江北区围绕“打造都市经济强区,创建生态文化大区”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2006年以来,全区GDP年均增长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和12.3%。同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于2009年荣获“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2004,(7):36-36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把“三农”摆到重要位置。工作取得了显成效。但由于受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难、增收渠道窄、收入不稳定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许多农户的收入徘徊不前甚至下降。从1997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时间总共增长588元,年均增长6.4%。  相似文献   

3.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扩大内需,保持整个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50元,增长了近88倍,年均增长16.14%,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仍达7882元,实际增长10.9%。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战略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是大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时期,是各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的时期,是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期。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28.8亿元,年均增长18.1%,其中区属生产总值76亿元,年均增长20.1%;区级财政收入达到5.23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343元、7601元,  相似文献   

5.
据有关统计,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连续7年没有超过5%,最高仅为4.8%,最低只增长2.1%,年均增长只有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扩大,2003年农民和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为2622元和8500元,比值为1:3.24,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差距水平。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农村各类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三农”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辽宁经济》2006,(1):1-1
盘点“十五”,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十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7%,是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和8.2%,是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五年。2005年,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化解种种矛盾,用改革的手段战胜重重困难,全省国民经济呈现出工业增速、农业增产、投资增大、出口增长、财政增收、居民收入提高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超过沿海省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情省力》2006,(1):26-27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70.68元,按可比口径比2000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1.6%;人均消费性支出6367.67元,按可比口径比2000年增长59%,年均增长9.7%。全省城镇居民收支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秦少清 《唐山经济》2007,(5):17-18,23
目前,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已在全市正式启动。按照赵勇书记提出的“稳步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的要求,我们紧密结合实际,对滦南未来几年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新的思考、定位和调整。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县为目标,依托曹妃甸新区建设,着力调整生产力布局、着力壮大园区经济、着力加快产业升级、着力推进“三化”联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走在科学发展的最前列。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36元和6698元,年均增长11%和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相似文献   

9.
义战鹰 《发展》2012,(3):45-47
根据金昌市金川区区委六届一次会议精神,政府要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争取到2016年底,全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2.3%。  相似文献   

10.
魏啸亮 《首都经济》2006,(11):74-75
“十一五”期间,密云县计划构建以“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优化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向新城集聚人口和产业,初步形成“现代化新城”格局;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水源保护和生态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涵养区和首都饮用水源基地功能。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水源保护和生态涵养能力显著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左右.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68%。为达到这些目标,密云县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创造优良发展环境,增加投入以促进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建设.为相关领域投资者和各种相关要素供给商提供了广阔商机。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经济》2005,(4):22-26
一、农牧业发展现状 (一)农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可达50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32%;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例预计可达50%,比2000年增长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4600元,比2000年增加2062元,年均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预计达到2194元;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来自奶业、粮食生产和政策性的收入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净增26.9亿元。全市人均GDP预计达到5170元,年均增长10.3%。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提高、效益改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5%。  相似文献   

13.
数据     
《浙江经济》2008,(2):7-7
8265元 2007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65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0.4%。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起就一直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被外界称作是“浙江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秘诀就在于浙江农民大多数从事非农产业,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经商。  相似文献   

14.
近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鄂尔多斯市召开的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对鄂尔多斯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储波书记在解析“鄂尔多斯现象”时总结为“三个走出了”,即“鄂尔多斯市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发展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4.8亿元,经济总量跻身西部145个地级市第15位,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53位。人均GDP达到4978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财政收入达到93.4亿元,是“九五”末的近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11025元,是“九五”末的2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4%,达到4601元,是“九五”末的1.9倍。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工作》2006,(9):26-28
“十五”时期,我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服务“三农”、振兴“三业”、推进“三化”的工作思路,突出发展畜牧业,拉动提升第一产业;突出发展工业,拉动第二产业;突出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全力推进全旗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2.3%,财政收入年均递增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4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6.6%,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4.2%,牲畜存栏数量年均递增58%,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3.2%。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60:17:23调整为2005年54:29:17,经济结构逐渐优化。2002年和2003年我旗连续两年被中国县域经济评价中心评为西部进步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县市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云 《宁波通讯》2012,(11):52-52
近年来,江北区围绕“培训农民、提升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总体目标,坚持以“三思三创”精神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区农民经职业培训后就业率为86%。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24元,同比增长17.4%,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永恒的主题。去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江北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5元,同比增长12.2%,连续两年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水平,农民人均年收入和增幅均名列全市前茅。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傅国民 《唐山经济》2006,(11):12-13,3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近年来,古冶区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2005年,全区农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较上年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2元,较上年增长6.6%。  相似文献   

19.
王博 《东北之窗》2012,(16):6-9
"力争在未来五年,全行政区生产总值实现70亿元,年均增长28.6%;工业增加值实现56亿元,年均增长32.9%;财政总收入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26元,年均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4.8%。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2%。  相似文献   

20.
“十五”期间,德州市的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预计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分别比“九五”期间高出3.3和3.7个百分点,彻底扭转了前些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成为德州市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