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群众体育的现状及不能适应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问题,从而推出了"以人为本"体育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这一论点,进而从国家政策和职能部门的角度以及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的"互动"角度,指出发展"以人为本"群众体育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之后,党中央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全新定位。在现阶段应该从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权、关注诚信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四方面入手,消除社会不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谋发展”,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以人为本”是基础,要求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特别是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必须依托人、特别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必须以人、特别是人民群众为目的;“谋”即积极谋求是关键,从主体上要有人去谋求,从内涵上要全方位谋求,从方法上要正确地谋求,从过程上要持续不断地谋求;实现发展是目的,要求人们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即实现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要把发动群众参与谋发展同保障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被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面,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应该是企业和员工双方为了解决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引所起的各种问题而作出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的体验性到"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体验观揭示了语言是在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相互体验中,通过认知加工成型的,现实、认知、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作为认知的主体和文化的创造者,人在语言的形成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为"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语言体验性为"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三点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亲身体验;在学习语言内容中侧重形式与意义的理据性;语言学习要与文化相结合,培养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目前正面临着第三次历史性大转型,即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财富的增加,但引发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必须转向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注重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强调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发展模式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7.
刑法的适用离不开刑法解释,刑法解释必须以客观解释论为原则,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刑法客观解释论,提高刑法解释公众的认同度。实现刑法解释的情理与法理的统一,促进和谐司法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以人为本,有容乃大”教育理念的涵义,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有容乃大”的教育理念是我院教学管理的行动指南,指出了“以人为本,有容乃大”教育理念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坚定教学理念、谋划学院可持续发展,走特色发展道路等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学院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核。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受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民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之一,使关注“民生问题”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切入点。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对党的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法学领域对于"以人为本"思想的探讨多集中于法哲学范畴,部门法的相关研究显得有些脱节。本文从法学领域"以人为本"思想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这一研究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经济法主体研究对于"人"的认识,进而对经济法主体研究如何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是前提、是价值目标,也是必然选择;以人为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不仅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统一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探讨以人为本对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内涵包括“一切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关注社会公平、公正,兼顾了社会各方面利益。中国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占了大多数,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当前农村的不和谐问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推进和谐农村构建。  相似文献   

15.
以制度为本强调制度的热炉效应和制度的刚性。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企业文化和人本的柔性。普遍的观念是两者互相冲突,要么以制度为本放弃人本的柔性,要么以人为本,放弃制度的刚性。实际上,两者是兼容的,可以相互协调,做到刚柔相济。具体的做法就是制度的人本化和人本的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制度资本,改善人力资本的质量,最终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出质量。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创造国家经济实力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基本单位。创建和谐企业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文着重阐述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之间的关系,从企业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两方面阐述如何处理和谐问题,实现和谐企业的构建,从而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以制度为本强调制度的热炉效应和制度的刚性。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企业文化和人本的柔性。普遍的观念是两者互相冲突,要么以制度为本放弃人本的柔性,要么以人为本,放弃制度的刚性。实际上,两者是兼容的,可以相互协调,做到刚柔相济。具体的做法就是制度的人本化和人本的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制度资本,改善人力资本的质量,最终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出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进行知识创新的生力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校和谐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必将贯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文在论述"以人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以人为本"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并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在于立足整体学生,着眼群体学生,重视个体学生,同时明确了,只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阳光体育运动便会健康、持续地开展。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高校学生管理需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学生管理需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存在对大学生的看法有不科学的地方;学生管理注重学校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管理过程中注重授受环节,忽视情感联系.实施以人为本,改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是应充分认识大学生的本质,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整合组织机构,实施目标管理;推行制度管理的同时多一点情感管理;尊重学生个性,树立个性教育的思想理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