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住房和房地产业,一直存在三大突出问题,即:房价上涨过快(含房价过高),投资增长过快(含投资规模过大)和大套型住房比重过大。这三大突出问题,相互紧密联系,其中房价上涨过快(含房价过高)占据尤为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杜威 《企业导报》2014,(2):55-56
经历了两年的快速上涨后,房地产业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房价过高、大套型住房比重过大和投资增长过快等三大突出问题浮出水面,本文对国内房地产价格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研究后,找到影响因素和分析影响其发展的经济学原因。  相似文献   

3.
解决好我国住房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些年,有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房价过高、住房投资增长过快、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和市场比较混乱等突出问题。有人质疑:是住房制度有问题,还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前些年房价的持续上涨,有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住房供不应求,因为这是一条在市场经济中普遍适用的“规律”。解决的办法是扩大建设规模,增加供应量。而我国国务院在2003年发出的文件中,却把住房投资增长过快(含建设规模过大)作为一个突出问题,要求各地认真解决。  相似文献   

5.
最近的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成效“质疑”的文章。对此,讲一讲个人的探讨性意见。去年,我国政府对以住宅为主体(这些年来住宅投资占房地产投资70%左右)的房地产业进行了宏观调控。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宏观调控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些城市房价过高、有些城市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管理比较混乱、投资增长过快等五大突出问题(以下简称“五大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租房运营管理主体公司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共租赁房运营管理主体的选择分析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提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地区,要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供应。  相似文献   

7.
“稳定房价”与“平抑房价”勿须继续争论 2005年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两个“国八条”,主题是稳定房价。“国八条”还指出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住房领域出现了“五大突出问题”,其中头两个突出问题是: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些城市房价过高。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同意以稳定房价为主题。他们认为,房价是举国上下都十分关心的大问题,应该把“稳定房价”放在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地位鲜明地提出来。但也有人认为,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稳定房价是“对症”之策,而对于房价过高,稳定房价就不是“对症”之策。如果把稳定房价改为平抑房价,则能全面地适用于以上两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1998年我国发出房改23号文以后.仅仅过了3年多的时间,在2002年.国务院和有关主管部门就发现在我国住房领域产生了许多突出问题.于是从2002年至2013年.连续发出了八个宏观调控文件.着重调控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和房价过高、有些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住房投资规模增长过快、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以及住房投资和投机等突出问题。十来年调控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9.
核心:解决好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关键:推行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这些年,有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房价过高、住房投资增长过快、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和市场比较混乱等突出问题。有人质疑:是住房制度有问题,还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住房分类供应制度。据了解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前些年房价的持续上涨,有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住房供不应求,因为这是一条在市场经济中普遍适用的“规律”。解决的办法是扩大建设规模,增加供应量。而国务院在2003年发出的文件中,却把住房投资增长过快(含建设规模过大)作为一个突出问题,要求各地认真解决。如果弄不清以上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谁对谁错,就不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对策,也就很难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1997年开始的住房制度改革,经过了十几年的艰难历程。从对福利分房的休克性结束,到商品住房的高速发展,老百姓对"疯狂房价"的一致指责,再到近几年对房价上涨过快、房价过高等突出问题的坚决治理.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为切实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要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房地产市场的新情况对部分政策措施作适当调整。现就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为活跃住房市场,鼓励居民购买普通住房和换购住房,相关部门分别于1999年和2008年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允许减免征收契税及个人所得税。然而,近年来我国各地房价上涨幅度较大,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房价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活跃。为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以下简称《通知》)。  相似文献   

14.
《浙江房地产》2006,(3):5-7
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为切实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要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房地产市场的新情况对部分政策措施作适当调整。现就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15.
正1998年我国发出房改23号文以后,仅仅过了3年多的时间,即2002年,国务院和有关主管部门就发现在我国住房领域里产生了许多突出问题。于是,从2002年至2013年,连续发出了8个宏观调控文件,着重地调控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些城市房价过高、有些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有些城市住房投资规模增长过快,有些城市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以及有些城市住房投资和投机滥泛等突出问题。十来年调控的效果很不尽如人意,特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住房连年过快上涨的原因很复杂,只有对低收入者住房和大套型高价位住房的“供不应求”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把各种原因搞清楚,才能对房价上涨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提出解决两个“供不应求”和稳定房价的意见和建议。稳定房价,不能采取扩大规模的办法,应抑制投资需求膨胀和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控套型及供应对象。  相似文献   

17.
《北京房地产》2006,(9):59-60
5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等问题出台六项措施(称“国六条”),标志着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随之,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叉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即“国六条”的实施细则,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对没有解决的住房结构、房价涨幅以及市场秩序三个问题继续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我国政府对以住宅为主体(住宅投资占房地产投资70%左右)的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一年。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年来,我国住宅事业陆续产生了几个突出问题,主要是,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些城市房价过高、有些城市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和投资增长过快等五大突出问题(以下简称“五大突出问题”)。前3个问题纯属于住房问题,后2个则属于包括住房在内的房地产业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五大突出问题",直到现在我们才逐步弄清楚,主要原因是没有紧紧地抓住解决住房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房地产》2006,(7):4-6
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为切实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要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土地》2007,(4):30-31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上月高1.0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和非住宅商品房上涨幅度均超过5%。房价的持续攀升让人感到难以承受。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已经成为大家议论的一个焦点。我们把有关专家对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论述摘编在此,供读者参阅。[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