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反倾销中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和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成为反倾销重灾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国家仍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其实,多边反倾销规则中并不存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一些国家坚持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完全是出于保护主义的目的.我国应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联手努力,一方面继续推进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完善法律体系,开展经济外交,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应诉并争取个案处理,以尽快化解歧视性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  相似文献   

2.
1979年欧盟首开对华反倾销之先河,从此各国开始了频繁的对华反倾销历程。随着中欧贸易规模以及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扩大,反倾销日益成为欧盟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制约中欧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对欧盟对华反倾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1979年欧盟首开对华反倾销之先河,从此各国开始了频繁的对华反倾销历程。随着中欧贸易规模以及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扩大,反倾销日益成为欧盟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制约中欧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对欧盟对华反倾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反倾销最为频繁的地区。其采取反倾销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认为中国还不属于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应当认真分析欧盟非市场经济待遇的问题所在,积极寻求对策,通过转变经营观念,遏制出口恶性竞争,组织积极应诉,健全行会组织,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争取欧盟尽早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5.
反倾销调查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将我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到诸多反倾销指控,并且多数最终被裁定成立倾销和被征收较高倾销税,目前我国已成为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本文介绍了西方国家法律就此问题的有关规定,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西方国家在此问题上态度的变化,提出今后我国在对付外国反倾销时应当争取取消“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在“入世”后更应及时利用世贸组织及其反倾销规则以获得缔约国公正、平等的待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反倾销常常被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滥用,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其国内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反倾销控诉的头号受害国,反倾销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美国和欧盟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和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两大经济体。在分别对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分析后,针对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我国应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7.
8.
周敏 《国际市场》2003,(10):42-44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利用其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或经济体制转型国家实施歧视性的不公平措施,中国也是受害国之一。  相似文献   

9.
“非市场经济地位”已成为我国应诉国外反倾销的核心问题。本文讨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一些相关概念、“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的影响和中美入世协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反倾销最为频繁的地区。其采取反倾销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认为中国还不属于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应当认真分析欧盟非市场经济待遇的问题所在,积极寻求对策,通过转变经营观念,遏制出口恶性竞争,组织积极应诉,健全行会组织,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争取欧盟尽早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1.
“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对华反倾销对策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世春  叶全良 《财贸经济》2005,(5):59-64,76
我国入世后对外贸易面临新的棘手问题,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使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受害国。这种状况不能继续下去,必须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措施解决它。本文从“入世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入手,分析它与对华反倾销的关联性,阐明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出口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的危害及其不良影响,探讨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各种途径与方法,研究对华反倾销调查中替代国选择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整理全球反倾销案件和数据的基础上,首次统计分析了1995~2008年全球前12个主要被诉国家的案件数、涉案金额、市场份额的分布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发现中国成为全球反倾销的首要目标国,反倾销针对的就是出口市场份额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其后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结果表明,肯定结案时存在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但难以判断贸易效应是短期的;否定结案下也存在贸易震慑效应,但影响小于贸易破坏效应。最后考察不同结案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发现,肯定结案对申诉方提高产业竞争力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随时间递延而衰减。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反倾销行为的内部性、产权界定与政府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加拿大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反倾销法规以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反倾销已成为许多国家标准的贸易政策工具,运用主体也从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反倾销行为的频繁运用似乎已经超越了针对倾销的目标并存在较为严重的负内部性问题。导致负内部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展中国家反倾销法规中产权界定不清晰,处理反倾销案件时透明度不高引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败德行为,对"滞留的公共资源"预期价值提高。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反倾销中存在的负内部性问题,一要实现最佳产权清晰度,二要进一步完善反倾销中的政府规制。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应将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地位和作用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增强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决策机制和常设职能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相似文献   

15.
TPP作为一个APEC框架下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随着2009年美国的高调加入,引发了全球尤其是亚太经济体的广泛关注。但现有文献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战略层面,缺乏从某一具体层面对TPP进行深入剖析。本文结合TPP谈判的最新进展,从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及贸易结构多角度对TPP国家经济进行比较性分析,进而研究TPP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外反倾销研究最新发展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限制作用日益弱化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开始从WTO规则中寻求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反倾销措施应运而生。许多国家借助这一WTO所允许的合法手段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文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7.
18.
新疆的一二产业发展不完善、市场容量有限、资本技术都比较匮乏,使其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新疆应结合国家当前的政策形式及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的利用地缘优势,资源优势,结合零散的经济单位,短期内形成有力的行业外部规模经济,在继续加大一二产业投入步伐拉大内需解决服务业发展瓶颈束缚的同时,进行有特色的服务业规模化整合,走一条有新疆特色的服务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1995-2014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例HS编码六分位数据,本文对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肯定性裁决和征收反倾销税对裁决后第一年的出口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最大,这种负面影响在随后的年份里逐渐得到缓和,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否定性裁决对涉案产品质量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倾销不仅仅对中国企业的出口数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中国企业的出口质量也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使得反倾销对中国出口的损害进一步扩大,这就提醒我们对申诉国的反倾销调查,绝不能一味地消极回避,而应该积极应诉,以避免反倾销裁定成立后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国(地区)遭受反倾销后,有可能对别国(地区)进行报复性反倾销,这样会导致国际反倾销的日益增加。我们通过整理WTO公布的1995-2010年间的反倾销数据,从反倾销的国别或地区、行业和年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印度、美国、欧盟和阿根廷的反倾销报复能力比较强,已经成为全球反倾销的主要国家(地区),中国和韩国的反倾销报复能力比较弱,已经成为全球被反倾销的主要国家(地区)。进一步地,我们将主要反倾销国家(地区)与主要被反倾销国家(地区)之间的反倾销案件进行比较后,认为一国(地区)遭受反倾销特别是来自于主要反倾销国家(地区)的反倾销时,若没有进行有效的反倾销报复,其他国家(地区)也会加入对该国(地区)的反倾销队伍中来,使其面临更多的反倾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