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球财经》2010,(9):53-53
《环球财经》:在公益上,体制外和体制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王振耀:在体制内,因为你代表着公共权益的一种行为形式,所以要特别尊重社会,制定政策时要避免慈善受到挫伤,以善促善。体制外则是另外一种做法,是体制机制的直接执行、互动。 《环球财经》:您认为应该由政府主导公益,还是主要依靠NGO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在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等机构内工作的人才,即是体制内的人才,除此之外便是体制外的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及完善,在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支庞大的体制外人才队伍。据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  相似文献   

3.
黄斌斌  黄敏 《特区经济》2007,225(10):84-86
20世纪90年代,瑞士金融的一种趋势就是发生在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彼此渗透,实现银行保险业务联合,同时为了克服现有银证统一的分业监管体系的缺陷,瑞士在1998年开始对其金融监管进行全面改革。这次改革统一了金融监管权力,但不仅仅是组织机构的简单重组,而是以提高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为目标的对监管体系的实质性调整。正确认识和评价瑞士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许心鹏 《亚太经济》1995,(3):30-32,29
(一)背景 台湾“国营企业”改革历程,如果按照体制内和体制外加以划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改革两个时期:(1)从6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80年代前期,台湾当局为了提高“国营企业”经营效益,着重从体制内进行改革。1965年李国鼎任“经济部长”时,针对当时“国营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曾建议把“国营事业委员会”改组为“国营事业企业化委员会”,两年内完成“国营事业”企业化经营,结果没有成功,后仍然复为“国营事业委员会”。从1970年至1984年,“经济部国营会”曾陆续推出21种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革新方案,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经营绩效,但公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仍无法与民营企业相比。  相似文献   

5.
台湾“国营企业”改革最新进展许心鹏台湾“国营企业”改革历程,可以划分为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改革两个时期:从6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80年代前期,台湾当局为了提高“国营企业”经营效益,着重从体制内进行改革。从1070年至1984年,曾陆续推出21种改善企业内...  相似文献   

6.
王福生 《发展》2006,(11):31-32
经过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甘肃正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十一五”时期,需要以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明确“十一五”时期体制、机制创新的新思路和新重点,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事关全局的重要改革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全面、高质量实现甘肃“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加入WTO的挑战,脆弱的“融资管道”若不变革已很难经得住外国金融机构的冲击,。本文试图分析国这如何有意识地通过逐步加强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资金流动,建立起有效的“融资管道”,以更好的利用体制外的金融资源实现体制内的增长,并实现“融资管道”由融资服务器的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介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是上海实现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目标,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关键时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续继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坚持改革的开放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统一,2001年,上海拟通过体制创新进一步释放四方面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一个逆向选择模型中分析双轨制下的体制竞争对体制内组织绩效及其制度选择的影响,揭示"以竞争促改革"以及"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改革逻辑。在一个序贯体制竞争博弈中,体制外组织的进入威胁,在体制内组织中产生代理人向上模仿的激励,从而导致高类型代理人的产量扭曲。当体制外组织成功进入时,体制竞争能够通过直接的竞争效应和间接的策略效应,导致体制内垄断权安排的比较优势下降,推动体制内组织的制度变革。但是,如果稳定性租金很高,体制内组织就可能利用其垄断权安排成功遏制体制外组织的进入。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体制竞争可能形成三种不同的体制变革路径,而培育有效的竞争应该成为体制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国改革步入3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海口举行,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椰城,总结我国近30年来的改革实践。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已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应当由以经济领域为重点的改革转向全面改革,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实现改革在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实质性突破,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改革形势的总体判断: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创新改革方式,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基本形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了各领域改革整体推进、亮点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市场化水平稳居全国前列,体制机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商会制度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会的性质我国目前正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民营经济虽然得到迅猛发展,且比重越来越大,但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各地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和民营经济的比重亦有较大差别。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我国的商会发展也很不成熟,按照企业的需要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大致可分为体制外和体制内两种:体制外的是完全由市场组织和个人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商会,但这种体制外的商会如果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体制内的是在政府的授权或委托下…  相似文献   

13.
常修泽 《浙江经济》2005,(16):13-14
在21世纪初叶的今天,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着力推进体制创新,用体制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创新的办法,来释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潜在能量。  相似文献   

14.
行业协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加快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应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体制内的行业协会,应加速转型;体制外的,则应大力支持和培育。在《企业协会法》暂时不能出台的情况下,可先出台《经济类行业协会暂行条例》,以弥补《社会团体管理条例》的不足,以利行业协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成为奠定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现实情况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依靠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改革已真正到了一个整体攻坚的阶段,必须在 些诸如所有制改革等一重要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才能确实解决目前的经济社会快速和稳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2007,(24):32-36
2006年改革的基本判断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革领域不断拓宽,改革举措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四位一体”的改革取得新进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政府转型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事关民生的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有实质性突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就全球能源消费格局而言,战后很长时间,都是由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市场国家则一直处于较低地位。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能源消费格局依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然而,自从进入21世纪,尤其是今后20年,全球能源消费格局势必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张永卿  景晶 《中国经贸》2014,(21):250-250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怎样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形式,它涉及医院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且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两个时间上连贯的转化系统,两个体制重心(质点)跃迁中内在重心不一致导致了建筑业国企改革受阻。两个体制外的力量融合性不够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并提出体制“代沟”的假设,给出发展原生型经济体制来弥补两种体制间隙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改革经过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1978—1984年)后,逐渐步入了一个动因减弱、踌躇不前的阶段(1985年至今),远远滞后于其它体制改革。造成农村改革迟滞延宕、步履维艰的关键是改革主体缺位。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对改革主体提出了持久的创新要求,但是当农业改革发展到大跨度、高层次、纵深化,从"体制外"向"体制内",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时,尤其是在进入以旧体制的核心部分为对象的攻坚阶段时,改革的主体却萎缩了。农民由改革主体地位转为被改革、被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