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地补偿问题实际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它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由于传统土地权利体系中土地发展权概念的缺失,相关土地收益增量被政府或者强势利益群体占有,造成对农民不合理补偿.因此,在界定土地发展权归属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征地补偿机制,合理分配增量收益,将利于从根本上保护耕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2.
保障我国农民土地收益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制度安排的缺陷,我国农地大量转非,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导致大量失地农民出现,危及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尽管中央对土地进行了严格管理,但是只是临时政策性的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上寻求可行的途径。为此,本文通过对农民土地利益损失的制度原因分析,并对农地制度固化和创新的风险以及几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创新方案比较后,认为渐进式的制度改革是符合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土地产权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致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难以确保和增加。因此,要以土地产权清晰为着眼点,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土地财产性收入,指土地被国家征用后或土地经营使用权经流转后而得到的相应补偿和收益。  相似文献   

4.
一、土地集中滞后的原因和影响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日益严重。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一是涌向大城市;二是进入乡镇企业;三是组织家庭副业;四是购买城市户口,进入城市。 但同时,土地集中的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首先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育程度不高,这是农民离土的客观限制;二是过时的身份观念和户籍制度是农民离土的障碍;三是农业生产手段落  相似文献   

5.
《环境经济》2004,(9):10-10
陕西省扶风县违规圈占农民良田1000多亩建设“新区”,由于规划不切实际,一些肥沃的良田成了荒草地,宽敞的马路成了晒麦场。除了几家政府机关入住外,耗资近两亿元建设的“新区”内冷冷清清,如同一座“空城”。  相似文献   

6.
明晰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是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首要问题,可以说中国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所有权的问题。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是农村一切经济制度之根本。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利益损失原因及保障措施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催生出的一个急剧膨胀的弱势社会群体。在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中,伴随着相关权益的流失。导致农民权益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界限不清。农地流失将造成部分农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产,部分农民将失去生活来源等严重后果。明晰农地产权,规范农地市场,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等,是保障农民利益免遭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沉重的土地     
土地与农民是一对天然的结合体。在中国过往的历朝历代,有多少侯王将相为了争夺土地(食邑之地)而挑起事端,燃起战火。又有多少农民为能拥有自己的土地揭竿而起、浴血沙场但终究毫无所获。时代在更新,历史在前进。今天,农民们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是欢欣鼓舞,还是无动于衷,甚而是忍辱负重?其间酸甜苦辣,惟有农民们自己明白。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享有长期稳定的承包经营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由于承包关系的固定不变,也造成人地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正视人地矛盾这个现实,通过合理的衣地制度安排,不断化解人地矛盾及其负面影响,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地区稳定。  相似文献   

10.
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一种法社会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手段对农民承包地的调整做出了严格规范,初步确立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但是正是由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界定不清晰,在实际操作中,各地的乡规民约屡屡与国家法发生冲突,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理顺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使用权,要把政策规定(国家法)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定为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财产权利,实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庄敏 《生产力研究》2005,18(4):40-41,67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农民土地私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由于集体所有制的产权边界模糊,加之在过渡中非经济措施的偏差,造成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流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差距加大。集体所有制有待改革。2002年3月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实质上是对集体所有制的一次改革,它使农村土地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迈进了一大步。逐步走近如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简明分析和改革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曦 《经济师》2005,(10):83-84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由于农民所享有的土地权益是模糊的,不仅不能充分的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在当前的的特定社会和经济条件下,促成了政府行政主导的经济过热。文章就简明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地征用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与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征用制度改革必将成为我国近期重大的制度变迁之一,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或者保护农民权益,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耕地或者粮食安全,关键在于征地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各种矛盾的聚焦点。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农地征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与不足,直接导致了农地所有权主体虚置及农地征用权被滥用,影响了农民对土地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的有效运用。农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也必须对此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剥夺,给被征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农民权益受到了侵害.本文分析了造成农民经济损失的原因,而且针对这种损失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剥夺,给被征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农民权益受到了侵害。本文分析了造成农民经济损失的原因,而且针对这种损失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民失地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民失去土地本身,其本质内容则是农民丧失多种土地附属权利。本文借助充足的数据和实例,对农民丧失土地占有使用权、承包权、收益权、经营决策权、知情参与权等附属权利作了专门剖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发展权理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权是现实社会关系与主体价值需求的矛盾冲突及其协调的结果,是20世纪一种新型人权。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发展权问题逐渐显化,土地是农民问题的核心,以土地发展权的创设为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要的制度安排。因此,以土地发展权理论为基石,寻求从静态权利归属向动态的发展理念转变,从代内可持续向代际可持续升华,构建优化土地资源社会与经济效用的可持续利用方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可持续利益均衡,从而促进农民发展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崔艺红 《经济师》2008,(5):88-89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则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所在。农民土地权益被长期漠视乃至被严重侵蚀;已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构成对社会稳定的威胁。然而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实效却难令人满意。反观我国农民权益的保护机制,无论从观念层面上,还是在制度安排及其制度操作上,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要克服这些缺陷,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唯有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19.
浅析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秀卿周云  赵琳琳 《时代经贸》2008,6(2):F0003-F0003
由于国家1983年出台的土地承包政策与1998年出台的新一轮土地承包政策不连贯,导致一部分农民可能一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土地;前些年土地收益不好,还要交各种税费,致使一部分人弃地进城打工,2004年以后,由于国家出台了“两免三补”政策,受土地补贴效益的驱使,这部分人又重新回来要地;户口迁移、婚嫁等原因也引发土地矛盾。这一矛盾已成为目前农民上访的主要原因,也加剧了农民同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农村土地问题是农村社会矛盾冲突的总根源。因此,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是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土地股份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由于在产权上的缺陷,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农村集体利益.在农村实行土地股份制改革,把具有现代产权意义的股份制引进农村,不仅可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重构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实现共同富裕,也可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农村土地股份制在本质上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必将成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发展的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