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受软、硬环境条件方面的限制,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匮乏,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亲、情"关系和"地缘"关系以及科技援建人才的便利条件,致力于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大力培育和有效利用各类实用科技人才,实现实用科技人才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认为创新驱动战略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业需要不断创新以配合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创新驱动战略与金融创新协同的因果关系,基于创新产出和创新资金规模的二维关系分析了协同发展的可行域,从交叉学习、共享信息、政府协调、环境保障4个方面分析了二者协同发展机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要强大科技是关键,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河北省要想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来冀创新创业,必须建立一套优化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本文对影响河北省科技人才使用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创新科技人才使用机制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技人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数量虽在持续增长,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仍然缺乏,需构建由各级政府、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人才协同保障机制,实施灵活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营造适宜科技人才创新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9,(10)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欠发达区域的甘肃省地方性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如何强化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其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知识流动机制、价值交换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市场拉动机制、协作创新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如何构建甘肃省地方性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与科技人才发展互动耦合是“十三五”期间助推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与科技人才发展互动耦合是指,创新驱动战略子系统、科技人才发展子系统、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之间,通过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技术流的互动联结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协同演变的过程,其类型包括单一耦合、配对耦合和主系统耦合,通过模型构建分析其耦合机理、耦合度测度、耦合阶段及模式。  相似文献   

7.
回顾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可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缺少协同创新的动力与协作经验,合作伙伴缺乏兼容性,缺少协同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分配机制等。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明确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优化优势互补机制、建立知识分享和信任机制、分散风险等,以完善协同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理论,以医疗器械产业的龙头企业——河南驼人集团的产学研项目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模式,基于产品使用终端、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主体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的主体,并运用战略-知识-组织模式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基于创新链、知识链和创新螺旋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过程。该研究成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人才是实现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协同创新是促进两岸经济互补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闽台共同培育创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闽台两岸面临创新型人才缺口等挑战,需要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育协同创新机制,完善闽台两岸政府人才交流政策、发挥闽台两岸社会机构的信息服务作用、拓宽闽台两岸高校之间的师生互动渠道、建立闽台两岸企业之间的员工交流机制、开辟闽台两岸校企合作人才培育路径,形成政府、社会机构、高校和企业四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提升闽台创新型人才培育绩效,促进两岸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劲  阳银娟 《技术经济》2012,31(8):6-11,25
分析了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对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从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适宜协同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对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了人才生态环境的综述基础之上,构建了科技人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以湖北省十堰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例,采用SPSS19.0对所回收的问卷中的指标系数进行因子分析,找出了构建科技人才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对策。如健全人才培训与晋升机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推动园区生态化、低碳化转型;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转向依靠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促进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对建立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稳定机制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协同学、生态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整合,针对创新行为内嵌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全过程的特征,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行为分为酝酿期、接洽期和运行期3个阶段,提出了从动力协同、路径协同、知识管理协同3个方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协同度评价来测量协同创新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14.
立足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诉求,提出基于创新链视角的科技人才新分型思路。在深入分析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协同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创新要素集成流动及创新价值传递转换机理。最后,系统地给出了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的科技制度及政策配给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基于此,构建了科技人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2006-2016年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和相邻基期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显著上升,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处于稳定的低度协同演变状态,科技人才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协同度增长幅度在协同作用中更加趋于一致,两个子系统趋于良好的互相促进过程中。最后,提出了促进该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转向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进步模式,体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衔接和融合,是技术进步路径的革命性变化。由于科技创新的源头主要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因此创新需要大学和企业的协同,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协同。产学研协同是指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功能的协同,特别需要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鉴于创新要素流动受到省域户籍、财政等政策的影响,以省域为研究载体,研究省域协同创新主体间互动可以动态反映在同一基础条件下创新驱动经济的协同过程。以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科技服务子系统的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理论模型,基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2009-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各省复合系统中子系统有序度、协同度以及各个协同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现不同地区创新优势不同,各地协同创新联盟核心创新主体应有差异;政府是否参与协同创新应有所选择;湖北省复合系统应深化科技服务子系统下层子系统与高校子系统、科研机构子系统间联系;江西省复合系统应以产业子系统为突破口,形成多向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示范区与北京自主创新体系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空间上大小圈的范畴,同时也不是简单的时间上前后点的概念。基于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理论基础,对中关村示范区与北京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机制及其政策展开了探索。中关村—北京创新体系建设不是各自孤立的行动,存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3种演化路径。最后,提出让北京率先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发挥支撑保障功能,中关村示范区承担引领作用,带动北京创新体系建设与完善,实现宏观和微观创新体系的交互作用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着重大机遇,将该系统战略工程落到实处迫在眉睫。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障碍为切入点,聚焦战略实施中的知识、创新主体、规则制度以及主体空间分布,构建“知识—组织—制度—空间”四维协同理论框架,并理清其运行机理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