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混合型通货膨胀的生成路径及其社会福利成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是各国都回避不了的普遍现象。虽然就其本质而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它们产生的原始动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单纯的需求型和供给型的通货膨胀是很难找到的,正因如此,我们主要讨论混合型通货膨胀的生成路径、理论解释及其社会福利成本。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在国家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但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科技风险,而科技保险则是规避科技风险、提升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面对当前新的改革发展形势,科技保险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总结科技保险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科技保险在运行模式、补偿体系、科技金融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的创新思路,以及“互联网+投保+理赔”型模式、“互联网+担保”型模式以及“半参与”和“全参与”型模式,最后提出要将科技保险纳入到科技风险补偿体系的大框架,并实现科技保险与金融创新的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冬冬 《时代经贸》2011,(8):71-71,82
本文从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及保险经纪公司四个角度分析了国内科技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借鉴国外科技保险发展模式,对国内科技保险保险提出一些运行建议。具体而言:(1)商业型科技保险是未来国内科技保险的运行趋势,政府应逐渐退出科技保险,实行有政策型科技保险向商业型科技保险的转交;(2)逐渐实现科技保险模式的多元化,引进“半参与”模式、“全参与”模式、“担保”模式、“再保险模式”开展科技保险业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及保险经纪公司四个角度分析了国内科技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借鉴国外科技保险发展模式,对国内科技保险保险提出一些运行建议.具体而言:(1)商业型科技保险是未来国内科技保险的运行趋势,政府应逐渐退出科技保险,实行有政策型科技保险向商业型科技保险的转变;(2)逐渐实现科技保险模式的多元化,引进半参与模式、全参与模式、担保模式、再保险模式开展科技保险业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紧张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在资源极度紧张的今天,我国的资源消耗速率却居高不下,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节能降耗是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因此实行节能降耗,刻不容缓。节能降耗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此,要从战略上确立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改变我国高能耗现状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提升节能降耗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市场化的科技风险转移和社会互助机制,科技保险业务在部分城市的试点工作陆续展开。在对上海市科技保险试点状况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暴露出的重大问题,从企业、保险公司、政府3个维度构建了科技创新的保险支持模式。基于科技保险“供需两不旺”的现状,提出了利用主动参与型投保模式刺激需求的新思路,探讨了保险公司科技保险业务承保风险的分摊途径。  相似文献   

7.
科技服务企业的成本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入分析科技服务企业成本过高的种种原因,提出降低成本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测算出中国经济周期的社会福利成本,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政策建议。结果显示,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不同,现阶段,消除我国经济周期所带来的社会福利非常小,少于提升消费增长速度0.1%所带来的社会福利,与抑制经济周期相比,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上。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市场化的科技风险转移和社会互助机制,科技保险业务在部分城市的试点工作陆续展开。在对上海市科技保险试点状况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暴露出的重大问题,从企业、保险公司、政府3个维度构建了科技创新的保险支持模式。基于科技保险"供需两不旺"的现状,提出了利用主动参与型投保模式刺激需求的新思路,探讨了保险公司科技保险业务承保风险的分摊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天昱公司充分利用控股方——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先进的科研技术力量驱动成本管理,在坚持以科技创新的同时,企业管理也不断创新,在学习邯钢“目标成本管理”和总结、深化美菱“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的基础上,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通货膨胀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究竟会给社会福利水平带来多大的影响,这是经济学者和各级政府所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双对数货币需求函数,结合中国1992—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前沿方法得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相应参数值,然后使用消费者剩余方法和变异补偿方法来具体估算中国通货膨胀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将利率从14%降至3%会改善社会的福利水平,其数值相当于增加实际产出的0.67%;将利率从3%降至零带来的福利收益相当于增加实际产出的0.19%;通货膨胀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低,因此,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维持低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的目的 是增进民生福祉,但过度创新和缺少监管的创新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文章选取200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把福利分成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和生态福利三个维度,使用研发强度和发明型专利数量作为科技创新指标,分析了科技创新对于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来看,科技创新具有正经济福利效应、正社会福利效应和正生态福利效应,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创新的生态福利效应较大,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福利效应较大,最后针对结论从鼓励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龙卓舟 《财经科学》2007,(6):97-104
能否妥善解决好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问题,直接关系到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转制的成败.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理论界,在对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的认识上存在着重大的误区,往往将它与养老社会保险隐性债务混为一谈,结果导致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被严重高估.事实上,二者之间是有重大区别的.依笔者之见,不仅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与养老社会保险隐性债务之间存在着区别,而且养老社会保险隐性债务内部本身也存在着转制隐性债务与一般隐性债务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外部性和价格效应的存在,科技保险市场往往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乏力"的尴尬局面,进而导致政府采取包括财税手段在内的干预,以帮助科技保险市场从失灵状态中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政策性科技保险的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影响保险需求的诸多因素中,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备受关注的因素,而科技投入无疑是知识资本形成的首要条件。以1980~2004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科技投入对保险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科技投入与保险需求之间不存在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②科技投入与收入、教育投入同保险需求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科技投入构成了保险需求的长期因;③科技投入对保险需求的贡献率为-0.158,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保险需求的提升作用小于对其的抑制作用。为此,应挖掘科技投入对保险需求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关注增加科技投入的总量,更要重视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几年来全球最热的经济话题之一,但是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舶来品还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文章基于ISO26000框架,在给出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基础上,就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辨析.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其决策与运营活动给自然生态环境和利益相关方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对现代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不仅仅只是一种自律性的“软”约束,更是一种他律性的“硬”约束;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绝不是增加负担,相反它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前提;SA8000只涉及企业劳工实践和人权主题,而ISO26000则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韩伯棠  李燕 《经济与管理》2008,22(10):11-18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对社会福利的作用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因此,要达到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域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就需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来实现,当然,制度创新必须适应客体的实际情况,从多维和动态的角度来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9.
谭丽 《经济与管理》2012,26(7):43-47
社会保险法所限定的给付义务、给付标准与给付行为本身就是保障公民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实现的法律依据.而《社会保险法》只是在各保险子系统的原则性、概括性内容方面进行“骨架立法”.依据社会保险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进行细化标准的建立和可操作性下立法的制定是令社会保险法律体系“骨肉丰满”的重要环节.社会保险标准细化是应对复杂的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必要补充.社会保险法的执行需要标准细化从而对自由裁量权进行约束.同时,社会保险标准细化与重视社会保险程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也是社会保障权利得到救济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险法细化还要注意细化立法的授权立法问题以及社会保险权案件的司法诉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