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红利是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民工荒”现象的不断加剧以及劳动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志着经济学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资源禀赋的人口红利将不可避免地进入衰减期。这不仅给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严峻挑战,更会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实质性影响。本文借鉴Romer(2001)经济增长“尾效”模型,将人口红利视作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研究得出人口红利衰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影响在年均1.5到2个百分点之间,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2.
中国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主要表现是:一是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持续提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别提高4.2和6.4个百分点;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8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在“家电下乡”和小排量汽车减税等政策带动下,家电、农机等行业产销大幅增长,汽车销售创历史新高。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2%,初步扭转一年多来的下降局面。  相似文献   

3.
<正>一、“创新、合作、发展”是中国零售业的“主旋律”零售业是中国市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改革开放28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比GDP增长快5.4个百分点。中国零售业不仅规模扩大,更重要的是结构持续优化,经营业态日益丰富,经营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  相似文献   

4.
一、“十五”计划的奋斗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进一步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具体要求: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处年均增长5.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35%左右。争取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增长质量、经济效益高于全…  相似文献   

5.
“非典”犹如飞来横祸,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将中国经济搞得面目全非。人们刚刚还在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而喝彩,转眼之间,媒体头条新闻都变成了“非典”疫情,由于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9%,人们曾经估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以高达7.5%以上。鉴于“非典”流行,2003年4月下旬,世界银行把中国经济增长率向下调了0.2个百分点。还有一些外国研究机构的估计更为悲观。究竟“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期国内外舆论都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和一些观点。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有关情况,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出席发布会,介绍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徐绍史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6.9%的增速,在全球来看都是一个不俗的表现,也是符合增长预期的。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超过了10万亿美元的规模。现在我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相当于10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有周期性,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将徐绍史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的开场白和答记者问的实录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陷于衰退,西方国家消费市场出现萧条景象,美国2008年四季度消费下降3.4%。对比起来,中国的消费市场依然兴旺,2008年全社会的消费总额比上年增长了21.6%,剔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14.8%,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高出GDP增长5.8个百分点,对CDP增长的贡献率增大。考虑到2008年两大主力板块“房市和车市”低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一季度经济增速小幅放缓。但仍然保持在近年来平均水平2011年一季度,GDP实现9631l亿元,同比增长9.7%,较去年四季度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l1.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1%。从环比看,2011年一季度环比增长2.1%,较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未来一个时期,“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逐步开工上马、经济内生动力不断恢复等因素对经济增长将形成支撑,但考虑到前期贷款规模控制、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再加上国内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GDP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正如预期,三季度我国经济低位回升。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8%,较二季度回升了0.3个百分点,亦高于一季度的7.7%。前三季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累计同比增长7.7%。三季度经济反弹,主要受政策刺激下的基建投资拉动。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5.9%,较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55.8%,较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财富》2005,(6):14-14
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今年是“十五”计划最后一年。根据“十五”计划,2005年中国GDP将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9400元。而中国在2004年,GDP就已经达到13.6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元。统计显示,2001年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标。根据“十五”计划,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而“十五”前四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和超额完成“十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以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为主要标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00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0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6%。比“十五”计划目标的3000亿元超过1070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继续发展增添了新后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54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93亿元。年均增长33.5%。比“十五”计划目标920亿元超额1373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04元增加到2005年的8620元。年均增长11%。比“十五”计划目标7160元超过1460元。  相似文献   

12.
乔赢 《商界》2006,(2):52-55
十年一轮回。 1996年.是“九五”计划第一年.在经历一轮一哄而上的疯狂投资后.中国经济彻底结束短缺时代.并开始“软着陆”;10年后.“十一五”规划开局.抑制投资过热和告别粗放式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姚毅 《北方经贸》2012,(6):58-6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而相对贫困问题则日益突出。结合贫困研究的相关理论,采用CGSS的微观调查数据,借助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着重从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机制。研究表明:一是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不会自动产生;二是不同纬度的人力资本均能有效地缓解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由此,我们提出中国未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13年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仅1980年到1990年10年时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就增长了136%,实现了年均GNP递增8.9%的高速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基本上相当于被誉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水平。在某些局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国民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做了非常的贡献。仅在最近30年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升至27平方米。“十五”期间,这一指标以每年增长1.02平方米的速度领先全世界。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产业。2008年以来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建龙预计2008-2010年间房地产总投资需要10.41万亿元,2011-2015年间需要28.37万亿元,2010年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7%,拉动gdp1.35个百分点,到2015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一倍。然而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同样表现突出的另一个现象是城市贫困。有资料显示,“贫困城市”占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总数的26%、占地级城市总数的32.4%,中国城市中贫困群体接近3000万。城市贫困群体,在艰难中度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人员,而新出现的城市贫困群体中,大部分人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机会,因而陷入了贫困。城市“贫民窟”,下岗…  相似文献   

17.
《财经界(学术)》2011,(6):10-1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首度公开表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拟定为7%.迅速引发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7%,不仅比刚刚过去的“十一五”预期目标降低了0.5个百分点,更大大低于“十一五”实际年均增长速度11%。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了防控金融风险,“降杠杆”的呼声此起彼伏.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当局一度陷入“稳增长”与“降杠杆”的两难境地,并总体上实施了“名松实紧”的货币政策.然而,随着货币增长率放缓,中国经济杠杆率却越降越高,堪称“杠杆率悖论”.本文试图利用修正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来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和杠杆率之间的关系,厘清中国杠杆率悖论背后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降低货币供应量会带来投资和消费增长的下滑,进而带来产出更大幅度下降,最后反而会提高经济杠杆率.具体地,在货币增速受到负向冲击下,货币供应量每下降0.08个百分点,将带动投资和产出分别下降0.38个和0.18个百分点,使得杠杆率上升0.09个百分点.在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的情况下,这一影响机制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货币供应量比基准每下降0.08个百分点,将带动投资和产出分别下降0.59个和0.25个百分点,使得杠杆率上升0.14个百分点.因此,货币政策“稳增长”和“降杠杆”并非两难选择,而是具有一致性,简单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降杠杆的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它不仅阻碍一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危害到一国的民生,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的意义十分重大。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有很多,包括经济途径、社会途径以及法律途径等,本文主要从经济层面探讨如何减少或缓解中国贫困。有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有很多,但是关于金融发展和贫困关系的文献并不多。本文将针对该问题的一个分支——金融自由化中外商直接投资与贫困的关系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并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贫困有缓解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学界观点     
厉以宁:点评中国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最近在“前瞻2005:中国经济的方向”论坛上发表演讲,预测了2005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并系统地分析了当今中国经济中的一些市场化的新亮点。他认为,2005年经济增长速将达到8~8.5%,情况好的话有可能超过8.5%。厉以宁指出,今年在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