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着眼于儿子婚后的代际支持行为,利用CHARLS数据从长期互惠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彩礼的“后端”代际剥削现象。研究发现,结婚时获得更多父母彩礼帮助的儿子并没有给予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但彩礼支出显著提高了儿子在婚后与父母见面的频率。我国农村彩礼存在后端代际经济剥削,不存在后端代际情感剥削。该现象无论是在“父子两代自立”还是“子女赡养父母”阶段都成立。此外,农村彩礼后端代际剥削存在距离效应,即与“既分又离”的亲子居住模式相比,“分而不离”居住模式下彩礼后端代际剥削更加严重。以上结论从代际互动视角为彩礼代际剥削增添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3.
以往健康投资的基本特征没有考虑影响健康投资效果的时间递延性及投资具有的双重载体之间的关联性.健康投资应该还具有代际继承性特征.就此特征的存在分别用经验与函数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由代际继承性引发的人生第一笔生育健康投资.选择性健康投资和一般生育性健康投资都具有经济的两重性,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具有积极的效用. 相似文献
4.
以往健康投资的基本特征没有考虑影响健康投资效果的时间递延性及投资具有的双重载体之间的关联性。健康投资应该还具有代际继承性特征。就此特征的存在分别用经验与函数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由代际继承性引发的人生第一笔生育健康投资。选择性健康投资和一般生育性健康投资都具有经济的两重性,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具有积极的效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利用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人专项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62.98%的老年人与成年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不均衡.模型一显示,与完全没有给予代际支持的老年人相比,给予1项、2项、3项代际支持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不好的发生比较低;与完全没有接受支持的老年人相比,接受2项代际支持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不好的发生比更高;与代际支持均衡的老年人相比,代际支持不均衡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不好的发生比较高;代际支持的均衡性与代际交换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老年人自评健康不好的发生比就分别下降8%和9%.给予代际支持、代际支持均衡性与代际交换强度对健康均有显著的影响,未来的老龄政策应大力鼓励向下的代际支持、提升代际支持的均衡性、增加代际支持的交换强度.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民工返乡的原因以及返乡农民工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2016、2018三期调查数据在实证上予以检验,就完善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家庭决策下,留守老人健康水平下降是导致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且返乡农民工可提高对父代的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经济支持的变化则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代际间经济支持、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对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正向作用,农民工返乡可以显著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且高龄老年人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但主要依靠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研究结论表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重点是增强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减少农民工被动返乡,缓解农村家庭收入和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矛盾。 相似文献
7.
8.
利用相关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状况,考察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生理健康的纵向影响。获得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对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提供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对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显著影响,体现了代际支持对健康的选择效应和用进废退理论。在经济和健康的允许下,利他行为有利于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享清福"的观念有待思考。生活满意度和抑郁能够直接或通过代际支持间接地影响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回顾以及构建引入婚姻支出的OLG模型,推导子女成婚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假说,并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女儿在提升父母生活满意度方面具有正向作用。在代际关系转换前,婚姻市场挤压使得彩礼、买房等导致男性竞争压力向家庭传导,婚姻支出降低了未婚儿子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成婚后子女经济支持差距缩小,子女通过向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提升满意度的差异较小,尽管经济上儿子会损害父母的生活满意度,但儿子和女儿如果成婚较早都能改善父母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既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石.本文对乡村振兴、代际变迁及消费升级的内在联动逻辑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是农村新生代创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代际变迁激发乡村振兴和消费升级的强烈愿望和诉求;乡村振兴是城乡消费升级相互促进的起搏器.同时乡村振兴、代际变迁及消费升级的联动面临着城乡居... 相似文献
11.
首次结合流动性约束原理和持久收入假说,从理论上剖析了子女转移支付规模和稳定性两个维度的特征对农村老人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三期数据对上述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子女转移支付规模和稳定性均可显著改善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且子女转移支付的规模越大、稳定性越高,对老人健康的改善作用越明显,子女转移支付的规模和稳定性对农村老人的消费支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证实了子女转移支付通过促进老人消费,进而改善老人健康状况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老年人以非正式照料为主,妇女承担了主要的照料责任.政府减少对非正式老年照料的支持以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将会加重家庭中女性的照料负担.利用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和Ordered Probit模型来研究城镇已婚妇女照料父母及其自评健康的关系.在我国城镇,与不照料父母相比,照料父母的已婚妇女更倾向于报告较差的健康水平,并且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概率减小,而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概率增大.应该关注日益繁重的照料责任,以及工作与家庭照料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给妇女的心理、身体和社会福利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凌峰;尹巧雨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25,(3):19-2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显得尤为关键。乡村文化振兴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探析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传统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乡村文化人才短缺、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城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认知存在偏差,提出符合实际的路径,即推动“两个结合”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融合、多措并举激发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性、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此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大动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也是中国“三农”工作的组成部分。本文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探讨中国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旅游开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分析了农村文化旅游开发对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了推动农村文化旅游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文化建设对满足农民更高层次文化需求、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升农村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文化设施综合利用效率不高、文化建设动力不足、文化发展活力不够、文化安全面临挑战等问题。要从提高农村文化设施利用效率、提升农村基层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文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强对农村文化的监管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赣中南农村为例,考察了农村家庭养老与代际权力关系之间的关联.当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赡养问题严重.其直接原因在于赡养原则的变化--从传统时代的无条件"孝道"转变为当代的有条件回报.深层原因则在于代际权力关系的变迁--家庭权力从父辈手上转移到子辈,尤其是媳妇家庭地位的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国农村地区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发展的新风貌。乡村振兴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飞跃,更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于此,文章将从传统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传统文化引领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