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路径分析法,以饮食方式、体育锻炼、社会参与和睡眠质量等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社会经济地位对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效应及其路径.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对我国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职业特征的影响不显著.路径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对自评健康的总效应为0.094,其中直接效应为0.019,中介变量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075.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健康的总效应为0.144,其中直接效应为0.083,中介变量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061.因此,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并且通过中介变量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健康的间接效应弱于直接效应.政府在制定健康老龄政策的过程中,除应重视经济支持、社会保障等因素外,还应重视睡眠质量、饮食方式、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等中介变量在老年人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老年人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作了问卷调查。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外向型性格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神经质性格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人格特征还通过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外向型性格老年人常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它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神经质性格老年人常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它更不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老年人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作了问卷调查.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外向型性格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神经质性格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人格特征还通过应对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外向型性格老年人常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它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神经质性格老年人常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它更不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王磊 《人口与发展》2013,19(3):98-104
利用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CMGPD-LN),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和logit模型,研究了1749-1909年清代辽东旗人社会中男性的婚姻与死亡水平、死亡风险的关系。婚姻对于男性具有保护作用,在婚男性的死亡风险要低于不在婚男性;logit模型结果表明,未婚和丧偶男性的死亡风险要显著高于初婚男性,中青年未婚男性的死亡风险高于初婚男性,而老年未婚男性的死亡风险比初婚男性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持续下降的生育率以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使得中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丧偶是老年生活中的重大压力事件和必然事件,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丧偶老年人已成为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解决了模型内生性问题,考察了丧偶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利用分性别、分城乡老年样本,考察了丧偶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丧偶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丧偶对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对老年男性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丧偶对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原始数据为基础,结合上海市闵行区独生子女调查资料,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独生子女在年龄、教育、职业、行业、独生子女身份等方面的婚姻匹配状况。同类婚是独生子女婚配的主要形式,独生子女强化了门当户对的习俗。这种强化将对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加深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降低了社会开放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严格的一孩政策。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就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意见上并不一致.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的数量和强度,以及其对于老年人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我国老年人平均照料孙子女数量为0.52个,73.29%的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17.57%的老年人每周至少照料孙子女一次;在控制了社会人口特征和代际支持变量后,发现主要是隔代照料的强度而非隔代照料的数量对我国老年人健康产生影响;提供低强度隔代照料的老年人对其自评健康有负面作用,提供高强度的隔代照料则对老年人孤独感状况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健康和健康不平等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间存在稳定的正向梯度关系,但对这一关系如何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却了解得不多.使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双变量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和集中指数分析了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社会经济差异的年龄模式.结果表明,我国城市老年人ADL丧失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但ADL丧失的社会经济差异却随着年龄增长而缩小,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在进入老年阶段之前和老年早期,缩小健康社会经济差异对于推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独生子女婚姻匹配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原始数据为基础,结合上海市闵行区独生子女调查资料,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独生子女在年龄、教育、职业、行业、独生子女身份等方面的婚姻匹配状况.同类婚是独生子女婚配的主要形式,独生子女强化了"门当户对"的习俗.这种强化将对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加深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降低了社会开放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严格的一孩政策.  相似文献   

10.
婚姻市场的教育匹配与分层及其经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翠枝  赵小仕 《商业时代》2007,(11):12-13,73
在婚姻市场中,积极的分类配对是最符合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表现在双方的受教育程度上就是婚姻市场中的教育匹配现象。本文通过对湖南岳阳市城镇社区婚姻市场的调查分析,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中表现出的教育匹配现象越来越明显:夫妻双方的教育年限平均差距不断缩小,且以高等教育为界限,存在明显的教育分层现象。这一趋势可能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差距和教育的不均等在代际间的传递产生负面影响,但可能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儿童的教育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子代教育水平对父代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但不明确这种作用的年龄变化趋势及队列差异。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6、2018三期追踪数据,在生命历程的动态视角下,利用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了1965年以前出生的中老年人的子代教育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在每个出生队列内,子代教育对父代心理健康的影响随年龄呈现“优势/劣势累积效应”;在出生队列之间,子代教育对较年轻队列的中老年群体(1950年及以后)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强。同时,子代教育对父代心理健康的“优势/劣势累积”效应在非农户籍者中更明显。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同时为低教育者父母制定倾斜性的心理健康辅助政策,全面促进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失能是老年人生命历程中的重大负性事件,以往研究对于失能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鲜有探讨.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广义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了失能状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并引入经济贫困、社会贫困和心理贫困三个中介变量,形成多元中介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检验阐述了失能状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失能是晚年幸福的核心掣肘,相比未失能者,失能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偏低.失能不仅直接降低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还通过经济贫困、社会贫困和心理贫困的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其幸福感.而且,相比经济贫困和社会贫困,心理贫困在失能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TiVA数据库和中国制造行业匹配数据,从行业出口异质和技术异质视角出发,测算并分析中国制造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变化,检验了GVC分工地位对不同行业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高对行业整体TFP具有促进作用;在出口型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该作用更强且更显著;但在非出口型行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中,GVC地位提升对TFP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具有出口导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是促进中国制造业TFP提高的主导力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利用GVC国际分工地位变动促进中国制造行业TFP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相关跟踪调查数据,研究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孙子女照料给老年人带来更好的心理健康后果,帮助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的性别对后果及影响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儿子提供的孙子女照料会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传统上的“儿子偏好”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女儿提供的孙子女照料只对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有利,对女性老人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强势入驻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作为信息社会的入口,网络不但能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信息知识的服务,更能为其打造便捷的社会交往渠道,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娱乐方式,提高老年服务管理质量。文章通过调查石家庄老年教育现状,对当前中国现有互联网老年教育体系与老年群体不匹配、老年教育产业单一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6.
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相关跟踪调查数据,研究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孙子女照料给老年人带来更好的心理健康后果,帮助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的性别时后果及影响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儿子提供的孙子女照料会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传统上的"儿子偏好"时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女儿提供的孙子女照料只对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有利,对女性老人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综合调查2006年数据,对夫妻个人社会经济及双方家庭经济因素的匹配结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幸福感,职业匹配、单位类型匹配和级别匹配往往会恶化男女婚后的主观幸福感,经济条件对等的婚配模式则有利于男女幸福感的提升.婚姻匹配结构对男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着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一妻多夫"制度下的群婚制,走婚制,"一夫多妻"制度下的收继婚,买卖婚等等。历史长河绵延下来,婚姻形式的变化必然有其社会背景,文化,政治等的促使。从经济制度中的财产制度层面分析其对各种婚姻形式的影响,即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9.
充分认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在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有效开发和利用我国的老年人力资源,应在对老年人力资源价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系统、推进老年教育以及发展老龄产业等各种非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现状、特点以及对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有34%的老年人在照顾孙子女,较年轻、有配偶、受教育水平较高、城镇、健康的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比例更高;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的自我老化态度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健康与年龄在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照顾孙子女对老年人的一般老化态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