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商》2016,(7)
改革开放后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D村为个案,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的方式,从生活、精神、医疗这三个方面剖析了D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后存在缺乏照料、经济困难、精神孤独等问题。并提出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利用社区这个平台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社会的养老能力来健全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口流动改变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养老行为和方式,对留守老人的健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课题组在2009年搜集的外出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老人的配对数据,对留守老人健康状况和外出子女所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赡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对留守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留守老人对于来自子女的精神支持的反应却十分敏感.针对目前外出务工子女经济养老效率不高、精神赡养缺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很少受到关注的特殊群体,在深入研究蚌埠市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之下,发现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着缺乏物质支持、生活照顾需求得不到满足、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以及精神赡养的缺失等问题。基于蚌埠市农村留守老人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经济支持能力、发展适合农村的互助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重塑农村孝道文化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代际不平衡严重。随着经济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的增加。在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的趋势之下,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十九大提出,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规划中的更多获得感。当前,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已从个体家庭问题发展为全社会问题,农村留守老年人如何养老、如何实现他们的美好生活,更需要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针对当前农村留守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围绕融合特性,提出由内整合农村养老资源,在外联合城乡养老服务,通过返乡子女融合剂作用,营造农村养老好风气,推进城乡一体养老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连续性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的逻辑,即病理性老化人群虽然囿于个体禀赋限制缺乏外在连续性,但是居住安排选择仍然遵循内在连续性规律。这种规律在当前老年群体集中体现为家庭主义观念的延续,具体表现为个体禀赋和居住安排选择间的机制遵循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实证上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分析身体健康状况、照料代际支持对居住安排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结论支持老年人依据个体禀赋进行理性选择的观点。老年人自理能力对选择子女家和养老机构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PSM)减少内生性以后,结论依然稳健。并且这种影响呈现显著异质性,自理能力较差的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子女家和养老机构。第二,结论初步验证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遵循通过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子女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因素,而老人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选择子女家的重要因素。综合上述结论,认为政府应将家庭作为养老政策单元,弘扬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家庭主义观,这有利于社会养老非刚性需求群体重新回归家庭,有效缓解社会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从各个方面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既存的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根据对保定市陈庄村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对新农保体制下,保定市陈庄村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中对代际支持的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家庭代际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家庭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支持与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相关,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上给予子女较多支持以及这两方面获得子女较少支持、在情感支持上获得子女较少支持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意愿的关系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未来发展异地养老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留守现象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构成留守家庭。现实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农民传统心理因素是农村留守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加大政策向农民倾斜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丰富留守群体的文化生活;建立健全扶贫政策,全方位实施精准扶贫;提高留守群体和农民工自身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大,城镇老年人口比例小,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会持续很长时间,然而我省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因此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压力相对于城镇将更加突出。根据农村实际,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土地保障相衔接的养老保障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再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概念,利用调查数据比较分析非留守、准留守和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探析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子女的供养水平低、生活水平低是农村留守、准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共同存在的问题,留守和准留守老人更有可能生活在贫困之中.来自子女的非正式支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的正式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8年河北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河北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子女的教育投入与老年人获取的来自子女的养老回报的影响因素.河北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差异.来自子女教育投入的养老回报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越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体现了家庭中亲子抚养与赡养关系具有一定的互惠交换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8年河北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河北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子女的教育投入与老年人获取的来自子女的养老回报的影响因素。河北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差异。来自子女教育投入的养老回报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越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体现了家庭中亲子抚养与赡养关系具有一定的互惠交换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定量描述了现阶段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情况,并从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角度探讨了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困境的原因.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遭遇问题并不仅仅是养老资源匮乏的结果,更是农村代际关系内含的价值失调的结果.家庭延续的价值取向已很难为家庭养老提供终极动力支持,家庭养老作为一种超经济的伦理性行为的特征正在消失,这是当前农村社会出现严重的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于璐  赵治亚 《商》2013,(6):267-267
留守老人会表现出与其他人群所不同的多层次需求:主要包括经济保障需求,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等服务和精神慰藉保障需求。传统的养老方式不足以全面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必须适时发展新型的因地制宜的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老年人的物质养老基本得以保障,但精神养老需求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出现诸多社会问题。考察蚌埠市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现状后,发现存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两极分化以及家庭精神养老载体功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老年人精神养老自养能力弱、传统孝道文化作用衰落、社区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与团队等因素。唯有通过提高老年人精神自养意识与能力,督促子女关注老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完善社区精神养老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精神养老以及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的途径,才能更好的提升老年人的精神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17.
薛龙怡 《市场周刊》2020,(19):0145-0145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突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愈发明显。笔者通过对汝南埠镇进行走访调查,深入分析汝南埠镇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并对如何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条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文娟 《商》2012,(2):155-156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创业不仅带动了就业,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仍然面临自身素质、政策、公共服务等众多制约,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支持体系,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9.
农村空巢化现象非常普遍,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长春市及周边区县50名农村空巢老人就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状况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了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状况、劳动参与情况、医疗条件、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情况,进而探讨了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养老条件的关系,并提出完善社会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出现陡增。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照顾、物质基础、医疗资源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状态,在养老中行动照顾支持不足,在物质和精神支持方面欠佳,养老问题成为农村空巢老人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从社会支持视角分析了当下我国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社区照顾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