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代际影响作为消费者获取消费相关的各种技巧、态度、偏好、价值观和行为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众多领域学者的重视。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以问卷形式分别进行子代和父代的数据采集,用绝对测量方法,从受访者角度针对相同品牌进行两代人的忠诚度测定以及代际关系评价,由此验证代际关系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效果。文章研究发现:消费行为代际影响在中国同样存在,分为正向代际影响与反向代际影响,且会受到消费者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但代际关系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一致性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王萍  李树茁 《人口与发展》2012,18(2):61-71,47
利用相关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状况,考察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生理健康的纵向影响。获得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对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提供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对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显著影响,体现了代际支持对健康的选择效应和用进废退理论。在经济和健康的允许下,利他行为有利于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享清福"的观念有待思考。生活满意度和抑郁能够直接或通过代际支持间接地影响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年的“啃老”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基于家庭代际交换理论,从日常生活及住房两个维度,量化界定“啃老”概念,对中国已婚青年的“啃老”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影响因素及其强度,特别关注独生子女与流动人口群体的“啃老”特征.中国已婚青年确实存在较为普遍的“啃老”行为,但主要表现在住房资源维度;独生子女在住房及日常的家庭代际交换中更倾向于“啃老”和“强啃老”;流动减少了青年的“啃老”风险,但来显著提高其对父代的赡养可能性.已婚青年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经济收入与父代特征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住房作为居民刚需,是青年在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微观面板数据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代际传递、累积优势、马太效应等理论分析房屋资产对于代际传递的影响,利用分位数异质性分析房产资源代际传递和青年城市定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父代的收入和社会属性对子代财富积累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子代自身社会能力对其财富的积累作用逐渐提升,青年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可以有较大可能实现在城市购房定居。(2)不同收入层次的青年对父代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其中,中等收入的青年对城市定居的需求更大,其能充分利用父代资源和自身努力实现城市购房定居。(3)具有城镇户籍居民的住房财富普遍更高,城镇户籍青年更有可能实现城市定居。据此,提出建议:优化调整税收体系,完善财富代际传递制度安排;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刚性住房需求;深化收入体制改革,注重青年群体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家庭代际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家庭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支持与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相关,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上给予子女较多支持以及这两方面获得子女较少支持、在情感支持上获得子女较少支持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意愿的关系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未来发展异地养老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消费者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子女品牌忠诚的出现与培育受到父母消费行为的影响,这种父代对子代的消费代际影响使得品牌忠诚有了传承的意义.本文从消费行为的代际影响出发,分析品牌忠诚代际传承的内涵,研究品牌忠诚代际传承的实现机制,希望为企业塑造消费者品牌忠诚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我老化态度是衡量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变量.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的影响.控制变量中,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收入、健康状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存在显著影响,60 ~ 69岁、有配偶、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健康的城市男性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最积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能够显著地正向影响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三类代际支持中精神慰藉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影响最大,其次为生活照料与经济支持;就性别而言,老年女性在获得子女支持的总量上高于老年男性,女性比男性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更积极.  相似文献   

8.
生育政策的变动影响着人们对孩子数量及质量要求的生育观念。不同时期的生育政策导致人们不同的生育动机,使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本文以1980年为界限,论述了生育政策变动前后的生育观念及家庭户规模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民工返乡的原因以及返乡农民工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2016、2018三期调查数据在实证上予以检验,就完善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家庭决策下,留守老人健康水平下降是导致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且返乡农民工可提高对父代的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经济支持的变化则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代际间经济支持、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对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正向作用,农民工返乡可以显著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且高龄老年人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但主要依靠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研究结论表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重点是增强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减少农民工被动返乡,缓解农村家庭收入和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矛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厦门地区照料孙代型随迁祖辈的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随迁祖辈对参与孙代照料的认知观念包括积极认同态度、工具理性态度和消极被动态度;该群体在照料孙代过程中既有正向的主观体验感,也有负向的主观体验感;且一孩照料者的二孩照料意愿总体较高。以认知-情绪-行为关系理论为参考框架的分析结果表明,随迁祖辈对照料孙代的观念态度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二孩照料意愿,也会通过影响其照料孙代过程的主观体验感而间接影响二孩照料意愿。尽管认知观念属于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难以在短时间调整或转变,但是在控制观念态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强随迁祖辈文化修养、保障其身体健康、鼓励伴侣共同随迁或减少因老来分居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祖辈与子代家庭的代际沟通关系,拓展在迁入地的社交支持网等方式来增加其照料孙代的正向体验感或减少负向体验感,促进随迁祖辈向子代家庭提供孙代照料支持之红利效应的持续发挥。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实施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我国家庭内老年人受虐待发生率为13.3%,农村显著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精神虐待和疏于照料是老年人遭受的两种最主要虐待类型。社会经济地位、健康以及家庭代际关系状况是老年人遭受虐待的重要风险因素。虐待老人既是家庭代际关系严重失衡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社会保护的不足,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减少和杜绝虐待老人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儿子、女儿与代际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家庭动态调查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子和女儿在代际支持中的性别差异.儿子和女儿在代际支持的过程中存在分工效应和替代效应,儿子和女儿在代际支持的三个方面进行分工,女儿在没有兄弟的时候替代儿子;代际支持的性别差异淡化具有层次性,在经济支持内部,性别差异的缩小首先是实物支持,其次是现金支持,最后才是付医药费;在各单项代际支持之间,代际支持的性别差异缩小首先是照料支持,其次是情感支持,最后是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处于代际传承时期的家族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代际传承时期控制家族的长期投资政策以及创始人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进入代际传承实施期前五年相比,进入传承实施期后五年的长期投资规模显著下降,表明控制家族在代际传承时期通过调低长期投资规模降低风险,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交接班;创始人年龄起到显著的增强作用,即创始人年龄越长,长期投资规模调低的幅度越大。可见,代际传承这一特殊阶段会影响家族企业长期投资决策,而且随创始人特征不同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数据,选取上海市城市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养老金与代际经济支持之间的关系以及隐藏在代际经济支持背后的动机.代际经济支持的方向不仅从子女向父母,还从父母向子女;代际经济支持会被养老金挤出,但不会被全部挤出;利他主义和交换是隐藏在代际经济支持背后的动机;挤出效应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数据,选取上海市城市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养老金与代际经济支持之间的关系以及隐藏在代际经济支持背后的动机。代际经济支持的方向不仅从子女向父母,还从父母向子女;代际经济支持会被养老金挤出,但不会被全部挤出;利他主义和交换是隐藏在代际经济支持背后的动机;挤出效应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6.
《财贸研究》2020,(5):66-76
基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数据,定量分析中国居民代际贫困的动态传递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代际贫困的风险概率及财政支出政策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贫困代际传递概率始终高于落入贫困和脱离贫困的概率,并呈现出"贫者愈贫"的演进路径;父辈与子辈贫困代际传递风险整体较高,同时父子(女)间传递风险高于母子(女)间传递风险;财政文教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一定积极作用,基本建设支出没有显著的影响,而行政管理支出反而加剧了贫困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儿子婚后的代际支持行为,利用CHARLS数据从长期互惠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彩礼的“后端”代际剥削现象。研究发现,结婚时获得更多父母彩礼帮助的儿子并没有给予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但彩礼支出显著提高了儿子在婚后与父母见面的频率。我国农村彩礼存在后端代际经济剥削,不存在后端代际情感剥削。该现象无论是在“父子两代自立”还是“子女赡养父母”阶段都成立。此外,农村彩礼后端代际剥削存在距离效应,即与“既分又离”的亲子居住模式相比,“分而不离”居住模式下彩礼后端代际剥削更加严重。以上结论从代际互动视角为彩礼代际剥削增添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利用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人专项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62.98%的老年人与成年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不均衡.模型一显示,与完全没有给予代际支持的老年人相比,给予1项、2项、3项代际支持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不好的发生比较低;与完全没有接受支持的老年人相比,接受2项代际支持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不好的发生比更高;与代际支持均衡的老年人相比,代际支持不均衡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不好的发生比较高;代际支持的均衡性与代际交换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老年人自评健康不好的发生比就分别下降8%和9%.给予代际支持、代际支持均衡性与代际交换强度对健康均有显著的影响,未来的老龄政策应大力鼓励向下的代际支持、提升代际支持的均衡性、增加代际支持的交换强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连续性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的逻辑,即病理性老化人群虽然囿于个体禀赋限制缺乏外在连续性,但是居住安排选择仍然遵循内在连续性规律。这种规律在当前老年群体集中体现为家庭主义观念的延续,具体表现为个体禀赋和居住安排选择间的机制遵循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实证上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分析身体健康状况、照料代际支持对居住安排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结论支持老年人依据个体禀赋进行理性选择的观点。老年人自理能力对选择子女家和养老机构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PSM)减少内生性以后,结论依然稳健。并且这种影响呈现显著异质性,自理能力较差的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子女家和养老机构。第二,结论初步验证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遵循通过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子女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因素,而老人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选择子女家的重要因素。综合上述结论,认为政府应将家庭作为养老政策单元,弘扬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家庭主义观,这有利于社会养老非刚性需求群体重新回归家庭,有效缓解社会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20.
基于CLASS调查数据,从家庭结构、家庭消费水平和代际经济支持三个家庭因素出发,探讨了影响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的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对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作用非常微弱;家庭消费水平并不能显著促进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率;获得子女经济支持显著降低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率,给予子女代际经济支持显著提高城市老年人经济活动的参与率.说明家庭是城市老年人福利的载体,建议出台家庭友好型福利政策,通过增进老年人家庭子女的就业、经济收入等福利来增进老年人个体的福利水平,让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