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一、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简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协定暂时不承担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中设定的三种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排放权交  相似文献   

2.
基于CDM机制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碳排放权交易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减排的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这些国家在控制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将排放份额分配给国内的机构或企业。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如果不能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一、碳排放权及其交易概述(一)碳排放权碳排放权又称"温室气体排放权"。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以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的碳减排任务。议定书为帮发达国家顺利实现减排,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其中一种涉及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机制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允许附件1国家的政府或者私人经济实体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以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和全部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6,(33):233-235
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有效配置碳排放资源的减排方式,在世界上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排放权的交易机理,讨论了我国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制定《碳排放交易法》、强化碳排放量化核证报告体系建设等促进我国碳排放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是美国运行的5种区域排放交易体系之一,也是全美减排力度最大的强制性交易体系。加州作为全美第一经济大州,环保团体势力比较强,在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理念和行动都比较超前。作为全美率先通过立法控制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勋 《企业经济》2012,(6):178-181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而碳排放权交易正是最有效的减排制度。目前,该制度在各国已得到广泛实践,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选择适合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相似文献   

7.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发达国家用较低的成本减排温室气体的一种市场化措施。欧盟国家利用这一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市场。本文从立法保障、减排指标分配、市场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8.
葛菁  徐秋菊 《财会通讯》2021,(19):96-100
为完成《巴黎协定》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整体减排25%的目标,我国积极履行承诺,制定实施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于重点排放企业取得碳排放配额的初始确认、剩余配额的出售以及注销、财报披露等业务该如何处理才能客观反映其经济实质,本文对相关准则进行对比和解读,并重点以案例的形式对生产性碳排放权和交易性碳排放权的具体会计处理进行详细分析,从实务方面加深对有关处理规定的把握,为企业现实业务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启动与建设当中,碳排放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生产模式在将来会有较大改变,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完善。欧盟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实务进展和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在国际会计指南缺位的情况下,其关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未来发展的新观点可以为我国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0.
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经验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向我国施加巨大的压力,而且也是切实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协议下的碳交易走向实际操作阶段以来,国际碳交易价格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巨额剪刀差。文章依照双边交易模型理论分析了国际碳交易结束在各国边际减排成本均衡点,分析了目前出现价格剪刀差的原因,提出中国应加快建设自愿碳排放市场并设立碳排放权储备池。  相似文献   

12.
金鑫 《活力》2014,(21):43-43
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现状 1997年,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签署《京都议定书》,承诺于2008年--2012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实现平均减排5.2%,以欧盟为主的经济体率先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近年来,全球碳市场交易量持续增长,至2013年实现交易总量104.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总额约549.8亿美元。《京都议定书》中虽未对发展中国家做硬性要求,但我国一直积极参加国际节能减排,2009年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至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较2005年水平降低40%—60%”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启动与建设当中,碳排放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生产模式在将来会有较大改变,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完善。欧盟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实务进展和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在国际会计指南缺位的情况下,其关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未来发展的新观点可以为我国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比较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了第一个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性制度框架——《京都协议书》,欧盟、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低碳经济战略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实践经验。比较分析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策略和经验,可为我国碳减排经济激励机制的建设提供如下借鉴:一是尽快实施成功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并使之成为亚洲的交易中心之一;三是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使中国的碳交易与国际其他国家的碳交易市场对接,吸引国际技术资金投资于我国的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5.
正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设计碳排放总量,明确参与企业、行业范围,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配额"分配的交易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了我国首单配额交易。会计作为一项管理工具,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后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层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笔者拟在总结深圳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实践和借鉴国际相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规定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我国制定相关会计法规提供参考。一、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会计问题及深圳企业的处理在总量控制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的会计问题主要是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主要包括:一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  相似文献   

16.
自2015年我国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不断有企业参与其中,而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引入,使企业财务、经营受到影响,进而产生了一些会计问题.现阶段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等方面争论很多.本文针对电网企业碳排放权交易问题深入分析,提出我国电网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构想,以构建适合会计实务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七个试点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存在负有履约义务的企业、投资者和公益购买者三种交易主体,他们参与交易的目的与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本文在主张将碳排放权单独确认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型的同时,根据这三类参与主体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会计政策。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七个试点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存在负有履约义务的企业、投资者和公益购买者三种交易主体,他们参与交易的目的与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本文在主张将碳排放权单独确认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型的同时,根据这三类参与主体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会计政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筑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近30%,建筑节能任务艰巨。首先介绍我国建筑节能概况以及近年来政府的建筑节能工作,说明我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政策目标以及措施。以天津和深圳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为例,研究中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程序和方法学原理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东京的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天津、深圳的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了对比,并提出发展我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面临全球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许多国家以排放交易市场作为解决碳排放问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发达国家排放交易市场的经验(一)欧盟:政府规划,循序渐进欧盟建立了全球最早的排放交易体系,通过政府安排、循序渐进的方式,保证政策切实可行、高效实施。1.总量控制,严格执行。为了最终实现减排的目标,欧盟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