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是目前是国际货物买卖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但是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就有欺诈的风险,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信用证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证诈骗其严重性不可忽视。本文介绍了信用证欺诈的概念、成因,并将其欺诈行为概括为伪造单据等种类,此外就贸易中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倩 《中外企业家》2012,(15):90+94
信用证曾被誉为英国商人最伟大的商业创造,并因其具有融资便利、运作规范、交易安全等特点,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贸易结算工具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用证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其独特的运行机制也为不法商人实施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信用证欺诈行为不仅破坏了国际市场的交易秩序,还威胁整个信用证制度。因此,如何处置和防范信用证欺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信用证欺诈例外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信用证本身特有的独立原则,银行在信用证结汇中只对单证作表面的审查,而不审查货物与基础合同,这样的制度设计导致国际贸易中利用信用证进行欺诈的案件屡屡发生。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来进行救济。与此同时,欺诈例外原则滥用的问题也产生了。欺诈例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信用证的固有机制,损害了合法受益人及善意第三人在信用证项下的利益,因此对欺诈例外原则应予以法定化、明确化,以制约欺诈例外的滥用,从而发挥其最佳效用。  相似文献   

4.
信用证作为现代国际贸易最普及的结算方式,在便利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产生了信用证欺诈的风险。本文通过阐述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制度成因,引出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原则的适用,进一步规避产生信用证欺诈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信用证作为现代国际贸易最普及的结算方式,在便利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产生了信用证欺诈的风险。本文通过阐述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制度成因,引出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原则的适用,进一步规避产生信用证欺诈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武颂 《广西审计》2000,(2):21-23
一、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欺诈风险及形式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欺诈风险 ,主要指当事人通过利用伪造的信用证下的单据 ,伪造的信用证本身 ,或者利用信用证中的“软条款”以及当事人无法履行的某些条款 ,来达到下述目的 :(1)骗取卖方的货物 ;(2)骗取买方的预付款或贷款 ;(3)骗取合同规定的佣金、质押金、履约金等。信用证的欺诈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伪造信用证下的单据又称单据欺诈或者文件欺诈 ,它是信用证欺诈中最常见、主要的形式。一般是出口商(受益人)对进口商(开证申请人)和银行进行欺诈。这里所称单据 ,包括海运提单、…  相似文献   

7.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之一。本文从介绍信用证的理论入手,探讨信用证欺诈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欺诈的三个原因即信用证独立性和抽象性原则、无国际性的统一专门法律规定、信用证交易流程的复杂性,为预防和治理信用证欺诈行为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UCP600和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简要分析了信用证欺诈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并就国际贸易实务中如何对信用证欺诈进行有效法律救济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刍议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案件频繁发生,使进出口双方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对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与救济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信用证欺诈的种类、成因与构成进行简要地论述,其次提出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最后结合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分析了信用证欺诈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遏制信用证欺诈保护银行自身利益的救济措施,信用证欺诈中的银行拒付权,已在一些国家的法律实践中得到了确立,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欺诈例外理论和默示条款理论,但基于银行在信用证制度中的地位和信誉,在实际业务中银行的这一权利应当谨慎地行使。同时,我国相关规范信用证欺诈中银行拒付权的规定也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信用证欺诈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给国际贸易秩序和银行结算秩序造成了极大危害,给有关国家和当事人造成了严重损失,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防范非常必要。文章对信用证欺诈的危害、原因及防范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有所帮助,树立他们在国际商事交易中使用信用证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际贸易中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信用证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支付方式,故其风险,特别是恶意的欺诈行为常被人们所忽视。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每年因信用证欺诈造成的银行和企业损失达数十亿元之多。因此,研究信用证欺诈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研究,笔者认为,应当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信用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3.
买方的信用证欺诈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作为一种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贸易结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买卖双方增加了信任程度。然而,随着贸易的增加,信用证欺诈案却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本文通过一起信用证欺诈案例来引出买方实施信用证欺诈的形式,并对此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证支付制度是当前最常用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随着信用证欺诈的日趋频繁,信用证欺诈例外成为维护交易公平的重要制度.但是,该原则原有的理论基础,即"欺诈使得一切无效"原则已经不能充分应对目前的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巨大挑战.通过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研究,分析将默示条款理论取代传统理论作为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基础理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证结算是国际经济活动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结算方式。但实际上对出口商、进口商而言,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文从对信用证欺诈的界定入手,着重从行为分析的角度分解阐述信用证欺诈在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要求信用证一经开出,就与信用证据以产生或作为该信用证基础的其它合同、协议和安排相互分离和独立.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实际上排除了独立性原则在某种条件下的适用,成为独立性原则适用中的一项例外规定.本文从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确立入手,着重论证了此原则存在的理论基础,以期在实践中能合理、正当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信用证欺诈对银行欺诈、对非银行欺诈作为相对人的危害,对国内金融和贸易秩序与安全等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和企业的信用欺诈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相关领域经济的发展。为有效解决企业关注重点,减少和预防信用证欺诈行为,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利益,本文对信用证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中,跟单信用证由于直接以银行信用作支持,一直被视为相当保险的交易方式,实际应用也最为广泛,素有“国际贸易血液”之称,但也不乏买方利用“软条款”陷阱大行商业欺诈的情况。所谓“软条款”,是指开证申请人(进口商)加诸于信用证银行付款条件中有失公允的限制性条款。此种条款的特点在于随意性很大,且由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一手操纵,足以轻而易举地置受益人和叙做出口来证融资业务的银行于单证不符或其他违约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则可以此为由解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总而言之,一旦信用证上载入了这些软条款,不可撤销的信用证就变成了可撤销信用证,银行信用保证便相应地蜕化为商业信用,毫不夸张地说,“软条款”信用证是出口商及其银行的大敌。本文即是立足于业务实践,就如何有效识别并防范信用证软条款陷阱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伴随入世及外贸经营权的下放,会有更多企业自营国际贸易,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专业性、技术性及法律内涵十分复杂,充满风险和欺诈,使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导致钱货两空.吸取以往企业在信用证结算方面留下的惨痛教训和经验,是当前企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缺乏,自营国际贸易中防范信用证风险与欺诈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