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由人的内心体验而来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人合"德",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道德境界,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本质上是天人合"艺",是一种艺术境界。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道德特征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道德源于生殖崇拜,早期的道德是一种宗教,而非伦理概念;德政,是君主为达到“化生万物”目的,顺应自然,对祭祀、婚育、农业等活动的行政安排,亦与伦理关系不大。道家学派的主张较多地保留了道德的原始含义,而儒家主张则是道德伦理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水之密语     
对于水,人们总是不吝赞美.道家认为“上善若水”,做人的修为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儒家则说“智者乐水”,智慧的人要像水一样活跃灵动.这些都是从哲学层面上,通过水这种物质形式来参悟人生,境界颇有些高深.但即便是从最基本的生理、生命层面,水也称得上是与空气、阳光并列的三大终极“神器”.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多都是水,但其中少之又少的是冰川水、湖泊水、河水、地下水等淡水.从生存角度讲,水是资源,满足了生存之后,水更关乎健康.多年前,一部风靡亚洲的韩剧《大长今》里,韩尚宫让长今每天都端一碗水给她的桥段让很多人懂得了一个道理:对简单的一杯水,如何喝,何时喝,都不能怠慢,这是做食物的人应有的诚意.  相似文献   

4.
高宁  张虹 《时代经贸》2008,6(19):258-258,F0003
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科技所持截然相反态度的道家和墨家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代表,当代部分学者笼统的认为墨家重视并推进科技发展,而道家则恰恰相反,阻碍科技的进步发展。这种观点是不完善的。其实道家和墨家对科技的认识各有特点,并非完全相悻,更多是相互弥补,是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略论墨学与儒学消费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曼娜 《现代财经》2007,27(12):87-93
在墨家与儒家消费思想中,墨家的节用、节葬、非乐思想,既与生产的动态过程相联系,又以劳动财富观为出发点,因此,墨家的消费观与儒家鄙视劳动的等级消费观形成鲜明而尖锐的对立;但儒家的“知足”说、“寡欲”论、崇俭思想以及“用不伤义”的消费标准,则和墨家的节用思想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两个学派因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存在着思想分歧,但因二者处于同一历史时期,所以两个学派的消费理念也就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老子杂谈     
南怀瑾 《商周刊》2014,(1):90-91
在秦汉以前。所谓的“道家”与孔孟之学的所谓“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的,统统是一个“道”字,而这一个“遒”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哲学,都涵在此一“道”宇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先秦儒道美学的特点是,在不同的价值关系模式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美感论。其中,儒家确立了以“中和”为美的价值关系模式,道家确立了以“合道”为美的价值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8.
结合商鞅变法的经验教训和法家,儒家两派的思想,可以看到,以儒家为体,以法家为用,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之一,如果只有良好的价值观,执行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如果只有完善而严密的规章制度,虽然短时间会有良好的反应,但员工的忠诚度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金钱可以让人成为富翁。但不一定能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富翁只是获得了金钱,但是并不拥有财富。中国有两句俗语,一句是“无奸不商”,一句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奸”能让人获得金钱。而“道”可以让人拥有财富。真正的商人是拥有财富,在他财产的背后。能够让我们沐浴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儒家式民主政治之可欲性与可能性,认为徐复观构想中的儒家式民主政治,在理论上之困难在于过度注重“积极自由”而忽视“消极自由”,并且未赋予人民以平等的参政权,儒家以社群为中心的道德观忽视个人权利;而在实践上的困难则在于忽视自耕农阶级在现代商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脆弱性.本文指出,儒家式民主政治的提法有其创见,但不免有“时代错误“之嫌.  相似文献   

11.
“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核。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促使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谐与平衡运动。  相似文献   

12.
傅允生 《现代财经》2000,20(10):61-64
本文从孔子与老子的消费思想入手,对中国传统消费观作了考察。认为:孔子及儒家主张等级消费,体现了封建级统治的要求;老子及道家提出无为消费,在下层民众中较有影响。同时,两者都倾向于黜奢崇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消费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对于现代进步思想家来说,他们很难同情儒家的价值观,儒家的形象似乎与捍卫保守派传统的老迈、严肃、保守的卫道士形象十分吻合。本文认为,对于儒家的这种形象理解或许是错误的。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儒家其实可以而且应该具有幽默感,他们也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批评。本文同时质疑儒家一定是谦谦长者的观点,并对儒家是否只属于中国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乔凯 《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09-210
民间玩具作为人类有意识创造出来的一种物质形态,它的第一属性是作为一种物态文化而存在。民间玩具作为人类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自身无可避免地携带有浓郁艺术特征。其艺术特征呈现的方式包括三种:一是通过领会艺人在制作玩具时的心态和意志;二是通过欣赏民间玩具的色彩和造型;三是在把玩民间玩具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5.
2003年7月离京到汉城,我带了三本书——《易经》、《孙子兵法》和《道德经》,后来又带去了《金刚经》。儒家、道家、佛家和兵家作品中,我只有儒家的没有带,那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儒家”了,“中庸”、等级、礼尚往来的思想刻进了心灵。韩国属于儒家思想非常深厚的国家,包括佛家在内的宗教非常发达,信教人数达到了总人数的54%。我想,在这样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从事银行管理,其实就是对深含这样文化内容的人的管理,自身应当有起码的相应文化功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向来注重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探讨,其中宋元明清微州学者的论说颇具特色,文章对宋元明清时期微州学者人性论的来源加以探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儒家性善论、道家元气论、释家佛性本体论,确切地说宋元明清时期微州学者人性论应该是在儒家性善论为主体,道家元气论、释家佛性本体论为两翼的这种"一体两翼"模式影响下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白墨 《经济改革》2011,(8):42-44
因为李娜,很多人想起了川妹子胡娜。不一样的时代;造就不一样的“娜”人生;有人认为,胡娜事件不仅是建国60年来网球界的大事件,在新中国体育史上也留下了灰色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传统技术伦理思想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术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关于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道德之间关系以及调节技术主体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技术伦理思想。发端于先秦的儒家技术伦理思想,是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伦理思想。总体上看,儒家技术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技术的价值观、以“以道驭术”为核心道技关系论以厦作为职业伦理的技术主体规范论。  相似文献   

19.
明清晋商以诚信重义号令天下,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文化中吸取人生智慧和原则,凸显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人格美德。在从事纯功利的商业行为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努力实现修身、齐家、福泽众生的人生价值。晋商的衰落大致处于民国初年,曾经“称雄商界五百年,富甲海内外”的山西商人又为何在几十年内急剧衰落?面对着变幻莫测的经营环境,现代企业又有哪些的启示呢?弄清楚这个问题,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是东方管理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是管理十五要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等思想观念,儒家、道家等曾作过深刻阐述。“和”文化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崭新的视角来疏理、审视和借鉴中华“和”文化元素,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